本文目录

  1. 科学和科技有什么区别?
  2. 在《自然》,《科学》这样顶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有多难?
  3. 如何提出一个好的自然科学类问题?
  4. 四川博文科技发表论文靠谱吗?
  5.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和科技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难的,难在:科学与技术是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本次答文,比以前刷新了不少,见仁见智,欢迎切磋。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是【发现现象】并提供【合理解释】的原理或客观规律的学科体系。

解释性理论可以有多种。正确的解释方案是唯一的。例如,牛二定律解释【动与力】的关系是唯一正确的。

技术,是【寻找工具】并提供【高效解决】的方法或工艺方案的学科体系。

解决性方案可以有多种。高效的解决方案非唯一的。例如,从北京去上海有多种交通方案,哪个效率高,取决于具体情况。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事实上,科学与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存在单一的科学活动,也不存在单一的技术活动。

科学的任务是解释现象或寻求真理,但需要借助技术性的工具、诀窍、方法、措施、器具、仪器或设备。否则,科学无法实施。

例如,研究热力学现象,我们需实验装置、测量仪器、数学公式、统计方法论。

技术的任务是解决问题或制造工具,但需要借助科学性的公理、公设、原理、机制、规律、定理或方程。否则,技术不成技术。

例如,设计制造发动机,我们需要科学性的杠杆原理、热力学定律、动量矩守恒原理。

科学与技术,各有自己的学术体系

科学,也叫【现象学】,研究各种现象的学术体系,概念图如下:

科学,研究的是【现象】,诉求的成果是原理、机制或规律。主要包括:

无机界的物态现象,如场、波、电、磁、光,寻求基底的物质结构与动力学原理;

有机界的大分子现象,如醣、酯、酶、肽,寻求有机分子结构与反应式方程;

生机界的物种与基因现象,如病毒、细菌、植物、动物,涉及基因图谱,ATP循环。

技术,也叫【工具学】,有如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OnInstrument),概念图如下:

工具性的学科体系,包括思维工具与制造工具两大类别。例如:

逻辑思维工具,研究规范性的方法论,是思维的基底工具,以抵制胡说八道。

辩证思维工具,研究制约性的方法论,核心是对立统一法则,强调唯物主义辩证法。

数理思维工具,包括数学思维与物理思维,二者不可分割,互济互用。数学思维也叫抽象思维或函数思维。物理思维的本质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系统思维工具,是逻辑思维与哲学思维的重要补充,连同控制论与信息论,发展为现代计算机原理与大数据方法论。

语境思维工具,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补充,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例如,现在流行的底线思维,问题导向。

附及:中医学是不是科学?

首先,中医学至少是用来护理与治疗的,是从数千年试错法总结出来的医疗技术。

既然是一门技术,并且事实上在治疗许多疾病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就蕴含一定科学原理,只是没以数理化方程表述出来而已。

针灸、浴疗、按摩与汤剂,就是基于热疗原理,可以舒筋活血,支持免疫系统。你不能说中医不讲科学。

中医的食疗,护胃养肝,基于药食同源理论,本来就蕴含了食品生物化学原理,有改善电解质平衡、营养机制与免疫系统。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医的主体毕竟是古老的传承,难免有些模糊不清与主观色彩,中医可以借助科学原理与仪器来发扬光大。

(完)

在《自然》,《科学》这样顶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有多难?

难,很难。但并不是不可能。

它有以下几个条件:

①原创。一定要原创。也即是要提出新观点,新思想。

②能解决实际问题。你提出的观点是要用来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③提出的观点符合科学逻辑。简单地说,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④你提出的观点不能跳出前人的经验或思想。否则别人无法理解。就算你是对的,别人也可能不太敢用。

这是写论文的基本点。但要做到十分不易。人家《自然》和《科学》扼守这些信条。所以,你想向其投稿必须遵守。

如何提出一个好的自然科学类问题?

转载自蒋高明《如何提出科学问题》

蒋高明,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4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平邑县,1985年在山东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3年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英国的LiverpoolUniversity进行访问研究,1995年至199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圈二号研究中心高访学者。现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城市组委员、联合国大学SUMAMAD计划国际咨询专家、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编委,《植物学报》副主编。迄今发表论著200余篇(部),SCI收录刊物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已培养了37名硕士、博士、博士后。毕业生中,10人出国深造,13人在中国科学院工作,8人进入大学任教,3人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10人晋升副研究员或副教授,9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全程培养了中科院植物所第一个外国留学生,并培养了德国、法国、美国、伊朗等进修生5人。目前,正在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8人。2009年9月14日,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蒋高明教授做客互动百科访谈室,因雀巢婴幼儿食品含转基因成份事件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为此特意对转基因食品做出了相关知识解答。

编注:蒋老师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在科研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所以我就不班门弄斧了。直接把他的文章附在这,希望大家受益!

***再次重申,只限于学习,不可做其它用途。

“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审理来自国内外的论文稿件和基金项目,也经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该文章有发表的价值吗?该项目值得资助吗?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要看论文作者或者基金申请者到底想干什么,他们是否提出了值得发表或者值得资助的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在人类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问就要答,问题产生了,自然就要找到答案。当前的学科越来越细致,对科学的认知也越来越系统、越来越仔细了。有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些则依然没有解决好。只要有人类存在,有科学家群体的存在,科学问题是永远解决不完的。

提出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因此,科学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很多论文值得发表或者很多项目值得资助,都是他们提出了很好的科学问题,并有了探索科学问题的途径(技术路线),或有较好的实验结果,或有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如果按照这样严格的标准来判断,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已经完成的论文,或者正在审理中的项目,很多还是没有抓到科学问题的实质。

中国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以百万计,动用的研究经费也达万亿元。理论上,人类能够想到的科学问题,中国人都想到了,能够解决的也都解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发表大量论文和申请大量资助苍白无力的结果是,科学家拟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或者问题解决得越来越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呢?这是因为当前的许多文章发表或者基金都是功利的,前者是文章写好了,要找一个科学问题去发表;而后者是为了得到科研基金,临时找了个科学问题当幌子。前者目的是要发表,后者则是要钱。这样功利思想驱动下的科学研究,恐怕难以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也难以解决科学问题。

那么,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呢?据笔者粗浅的理解,不外乎以下几种途径——

科学小论文200字 在《自然》,《科学》这样顶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有多难?

第一,科学问题来自人类的好奇心。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好问一个为什么。重力的发现、元素的发现、蒸汽理论的发现、细胞的发现及进化论的发现等,都是人类好奇的结果。如果没有了这颗好奇心,可能就难以提出问题,很多都是习以为常,那么结果就是庸俗的人碌碌无为一辈子,也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家。因此,对于以科学为职业的研究人员来说,总是保留一份好奇心是非常必要的。人类往往在孩提时代最好奇,也总有稀奇古怪的想法,而提出的问题也难以回答。像当年两小儿辩日,就难倒很有学问的孔子,今天解释起来还需要很多物理与光学知识。如果有孩子问我鼻孔眼儿为什么朝下而不冲天长,这样的问题也很难一两句话说明白。好多孩子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要准确回答,恐怕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难以说清楚,只能找个借口混蒙过去。

第二,科学问题来自实践,来自生活。实际上,人类是在不断地与自然打交道才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的。瓦特发现蒸汽原理,就是受到开水壶冒蒸汽的启发。实践中不断提出一些问题,也不断解决一些问题。人类衣食住行的进步都是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的。过去日行千里是不可思议的,今天日行万里也能够实现。类似的问题依然会有很多很多。电话、电视、无线电、电报、手机通讯、微博、电子邮件及微信等技术的不断更新,都是人类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数学、材料、物理、光学、计算机等领域的科学问题后才得以实现的。今后科学的进步依然会有来自实践需求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将来得更快。处于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还应从实际生活中找灵感,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不能总停留在实验室内,要走到工厂农村或大自然第一线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笔者熟悉的生态学为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物种消失、水与能源危机、气候变暖、臭氧层消失、雾霾、基因污染,无一不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解决这些问题也对生态学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现实的问题。如果生态学不顾眼前的现实问题,依然停留在纸上谈科学问题,做重复实验,只能让人笑话。

第三,科学问题来自怀疑精神。人类掌握的知识不断被同行或者后来人写进教科书,在某一特定时段,直到后来人指出其问题,那些知识都是作为科学真理而存在的。然而,科学真理也是相对的,经过不断努力,人类总能发现前人科学认知上的不足或者错误,科学就是在不断纠错中成长壮大的。被写进教科书的知识也是可以质疑的,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勇气,需要足够的功夫,不仅仅是不人云亦云而已。反之,如果不认真学基本知识,轻易对自己的研究标榜为填补国内或国际空白,都是某种无知的表现。更有很多研究,本来结论都写进教科书里去了,他们没有认真研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实际上连重复研究都算不上。科学是要经得起质疑的,那些容不得别人质疑的科学不是真的科学,是假科学。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够提出科学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很简单:他们说得对吗?

第四,科学问题来自知识积累。当前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许多科学假说、定理、原理层出不穷,有些经得起科学检验,有些则是昙花一现。这样的科学故事非常多,它们在哪里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教科书比较定论之外,就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学术刊物就是承担着负责记载并传播科研人员科学发现的,真的、好的科学发现总是有科学故事的,科学问题是引发科学家发表的动力,科学数据是其证据,科学推理则是给同行描述其科学发现是不是探讨到了问题的实质。因此,如果你要提出科学问题,就要到茫茫的文献大海里去泡,多阅读文献,多看别人怎么做,才能启发自己。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读文献了,往往从网上找一些二手文献,尽管毕业论文上赫然列出了一两百篇文献,但有些也只有看看题目而已,并没有认真研究。这些都不是做科学研究的态度,也不会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只有自己真的入迷了,对大量文献了如指掌了,所设计出来的实验才有发表的价值,申请基金也才有中的可能性。

第五,科学问题来自知识交流。火花依靠碰撞而产生,如两块石头碰撞就是硬碰硬,这样的火花如何产生呢?显然是在人的交流中产生。文献是死的,人是活的。多与人打交道,就会不断受到启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仅仅是同行,可能外行提出的问题更值得注意。因此,要想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就要多参加学术活动,多听多问。当问题多到成为一团乱麻的时候,再听一些高人点拨一下,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科学研究是大脑劳动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科学理论,阅读了大量文献,并注重实际,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才不会轻易放过一个科学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

总之,科学问题不是为问题而提出的,它不是功利的产物,而是严肃且辛苦的科学劳动的产物。作科学研究,往往提出科学问题最难。我们在研究中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建议新入道的同行尤其年轻的研究生们多多想想这个问题。”

四川博文科技发表论文靠谱吗?

靠谱。但请注意四川博文科技只是为科技论文发表提供代理服务,会收取一定服务费,并不是该公司直接发表论文,而是具有论文发布资质的第三方发表。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属于认识的范畴,是认识的实用部分。由于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类不可能绝对地认识自然界。所以,人类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然而,正是因为人类认识的相对性,使科学具有有效性,使科学获得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人类认识的相对性,意味着科学理论不同于自然界。科学理论只是相对于已有的现象和实验,关于自然界的同构系统。

所以,科学的定义是:“科学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作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于相互作用的双方。科学是自然界中的新生事物,与人或自然界都有着本质的不同。

根据上述科学的定义,科学作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发展。

原始人的科学理论主要是图腾理论,原始人通过模仿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一自然物来建立他们的神话传说。

这种人神合一、天地合一以及万物合一的理论,包含了原始人的生活经验和行为规范,是原始人的生存指南。

比如,借助神话传说使佩戴相同标志的原始人避免发生性关系,从而阻止了内婚制的延续。由内婚制转变为外婚制,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既避免了近亲繁殖,又有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原始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经典时期,人类通过提出概念,产生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于是,当时的人类借助于逻辑分析,建立了概念的逻辑体系。以理性的世界来替代自然界。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的认识扩展至高速领域、宇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发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系统,原本各自独立的物体,转变为量子的不同状态。于是,由理性的机械世界,转变为量子的有机世界(同构系统)。

总之,科学与自然界是同构的关系,有效但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