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现在,学生读书的动力是什么?
  2. 读书的过程中,如何对书籍进行思考和内化?
  3. 读书跟写作是什么关系?
  4. 为什么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欢读书?
  5. 读书慢读好还是快读好?

现在,学生读书的动力是什么?

现在,学生读书的动力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

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一次考试,实际就是一场竞争。一旦考试成绩公布,几家欢乐几家愁。人无论干什么?没有压力就不可能产生动力。

学生读书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

首先是个人的前途。21世纪,主宰社会命运的是具有掌握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和先进知识的人。在校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这个道理可以说是都懂的。

其次是竞争的压力。目前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没有竞争,社会就不可能取得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考试成绩。

第三还有就业的价值取向。大中专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人都是成年人。Te们结合个人所学专业,毕业以后究竟从事什么工作?既要考虑就业方向、还要兼顾待遇问题。要想鱼和熊掌兼得,就是Te们学习的动力。

至于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靠Te们个人还不懂得什么叫“动力”。只要通过家长和老师对Te们施加合适的压力,也就是逼一下,才能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

孩子们喜欢干的事,就是不让人管,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贪玩。这是每个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事。原因是小孩子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在大人的约束下,有少数孩子还不听话,若由着Te们自由发挥,长大以后不就成了“小时养虎,虎大伤人”的人渣。(2020/04/04)

读书的过程中,如何对书籍进行思考和内化?

懂得提问,就是最好的思考。

根据问题,找到答案,然后进行结构化整理和输出就是内化。

理解了什么是思考,什么是内化,下面就介绍下如何做。

一、学会提问,就是思考

很多人一拿起书,就开始犯困,本质上是因为他看书仅仅是眼睛在浏览,缺乏了读书的目的,大脑没有思考,于是就陷入昏昏欲睡的状态。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

我们看任何一本书,都要带有目的性,这个目的可以是你想了解一个方法,或是你想了解一个故事。但仅仅有了这个目的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目的,拆解出更多的问题。

这里介绍《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几个常见问题,作为示例。你可以在开始读书之前思考以下7个问题。

1、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3、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4、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5、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6、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这本书的知识?

7、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我以后怎么用?

二、结构化整理和输出

根据上一步中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然后梳理出他们的逻辑关系。最常见的逻辑关系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延展开来就是,这本书讲了什么核心思想,作为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想解决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这个逻辑适用于非虚构类的干货书籍。如果是故事,那就需要梳理故事主线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梳理的过程中,需要记录笔记,大纲思维导图,甚至拆书搞做输出,这样基本可以把一本书吃的比较透。

三、不同书籍的阅读方法

1、如何阅读实用性的书

实用性的书可分为两种类型:说明规则、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

读法:在原理中找到可以理解的规则,在由原理引导出来的规则或建议的行动中,找到实用原理的意义,找出这些规则应该如何实际应用。

2、如何阅读想象文字

读法:你必须将想象文学作品分类,要抓住整本书的大意。不仅要能将整本书简化为大意,还要能发现整本书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

3、如何阅读故事书

读法:快读,并且全心全意的读。

4、如何阅读抒情诗

读法:

1、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

2、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

3、要了解一首诗,一定要读它,一遍又一遍的读。

5、如何阅读历史书

读法:

1、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

2、阅读历史时,不只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6、如何阅读传记与自传

论读书议论文(读书慢读好还是快读好?)

1、无论这类书揭露了多少有关作者的秘密,我们都用不着花上一堆时间来研究作者并未言明的秘密。

2、对于任何自传都要有一点怀疑心,同时别忘了,在你还不了解一本书之前,不要妄下论断。

7、如何阅读当前的事件

读法:阅读当前时间的报导时,要知道谁在写这篇报导。警告:读者要擦亮眼睛。阅读任何东西都要小心翼翼。

我是ONE逍,专注职场和个人成长。

读书跟写作是什么关系?

关于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我们比较常听到的一是老少皆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输出倒逼输入”,还有就是厚积薄发的“看十写一”,此三者所表达的观点都是说必须有大量的阅读然后才会有高品质高产出的写作。

最近看到了两则不一样的说法,颇觉新颖并有共鸣,此处拾人牙慧,与大家分享。

其一是在元代一部论述家塾的教学程序的著作、史称读书工程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程端礼先生以铸铜比拟读书与写作。

原文如是“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而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

这段文字译为今文大意如下:读书就像熔化铜一样,把铜聚集起来放进熔炉里,用皮制的大鼓风器扇炉火,铜没有熔化鼓风器就不能停止,极费力气。写文章就好像浇铸器皿,铜已经熔化了,人们只需要按照模具来铸造冶炼即可,而且一冶炼就能成功。只要知道模型,就根本不费力气。这就是所说的在读书时多用功,写作时就会很轻松。

其二是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的说法,他强调“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认为离开阅读谈写作基本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话题。阅读是写作的一个前提,写作是阅读的一个结果,要把箭射出去得有弓,要把箭射到足够远的地方,必须得有强劲的,还需要积蓄足够的力。箭能不能射出去,能射多远,弓的强劲、力的积蓄非常重要,否则所有的努力都会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仔细想想,以上五种观点各有干秋但殊途同归。我理解,他们所强调的共同点都在于我们读书时不能高高在上、做字里行间的“浏览器”,而是要学会“代入”,也就是要将自己的经历、阅历、情感、知识、感性、理性、思想、观念等等代入到所阅读的书本里,去获得知识,去达成共鸣,去陶冶情趣,而且要有毅力地做一个纯人工的文字“处理器”,然后努力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破万卷”的境界。

写作是个人“处理器”工作的输出,

一是强调以读书的量变来保证写作的质变;

二是强调“有神”“有型”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否则我们就会成为汉语字典里字词的“搬运工”,写出的文章也会让读者有味同嚼蜡的感觉;

三是自发自愿地多读、多写,并且实时动态地找准多读与多写的平衡点,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螺旋式讲,阅读时凝聚心神真气,动笔时“随模铸器,一冶而成”。

归其来讲,不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最终都交汇于一个人素质修养的培育和提升。

《卡萨布兰卡》中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我想“心中诗书足,笔下天地宽”,每个人的文章里也藏着自已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所以,何不让读书和写作成为人生的一种习惯,成为我们对外交流沟通的张名片,然后tobeabetterman.

为什么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欢读书?

回答为什么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欢读书?

天生就喜欢读书这个观点不成立,喜欢读书的习惯是后天养成的。

有些人求知的欲望相当强烈,认为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来得最简便直接。

同样喜欢读书的人,储存知识的能量不尽相同,认知能力也有所不同。这当然取决于遗传基因的优越性,遗传是先天性的,是与生具来的,客观的。勤奋好学是后天性的,主观的。光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是不够的,在理联系实际,天才与勤奋相结合的过程中,成就了不少名人,产生出天之骄子!

读书慢读好还是快读好?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只看万里挑一的文章;

只读千里挑一的书籍;

只看百里挑一的电影;

只学能带来结果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