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什么是数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有什么?
  2. 有人说:“原来数学可以这么美!”这里的美会指什么?
  3. 复数的原理是什么?

什么是数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有什么?

您好!谢谢邀请!

什么是数学?这门课很重要,加减乘除,学好了,物理就简单了,化学就不难了,几何就更不在话下,理所应当的和数字交道。

我要求孩子学好数学,她摇摇头好难,不感兴趣,没办法了,太深了,复杂了,也听不懂,我就直接给了她50元钱,叫她自己去东西吃,买了十根火腿肠用了二十元,买了三包饼干,一包五元,一共用了十五元,买了五个卤鸡蛋,两元一个,用了十元,我说你不学好数学,就不会算账,就会吃亏,别人也会把你当做傻瓜。

数学在日常怎活中用途很广泛,每天都离不开的,例如,你今天用了多少顿水,多少度电,买了多少钱的菜,花了多少,进了多少,就连打麻将也要会算,慢了,错了,牌友就高兴了……,这就是数学的奥妙之处,不学数学就不会买东西,做任何事心里没底,没预算。

谢谢大家!

有人说:“原来数学可以这么美!”这里的美会指什么?

数学是美丽的,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数学绝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一门充满美感,让人沉迷其中的学科。它的形式简单有序而又对称统一,它的内涵严谨简洁而又富含哲理性,它的和谐更是体现在数学的各个微小细节,它的曲折而坎坷的发展道路更像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过程,让人感同身受而又无限向往。

一。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美表现在形态上,即数学美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或表达式)的外在结构中呈现出来的美。形态美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简单性。例如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令人惊叹不已。在数学中,像欧拉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还有许多。

比如:圆的周长公式:C=2πR任意一个圆它的周长都满足这样的公式。英国科学家牛顿用F=ma概括了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又如,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用E=mc^2揭示了自然界的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关系;这里F=ma、E=mc^2就外在形式而论,都是非常简洁的。

二、对称美

大多优美的曲线是数学形象美与和谐的结合产物。如得之于自然界的四叶玫瑰线、对数螺旋线,还有那久负盛名的莫比乌斯曲线。莫比乌斯曲线的和谐美不仅局限于它的外观,它还体现在“在二维空间里构造一维空间”的合二为一的高度内敛的和谐美。把一个长纸条,一端扭转后再与另一端粘贴起来,那么当一只蚂蚁从纸条任意一点沿着一面出发,却可途经纸条的两面所有路线之后而又回到原点。这一神奇的“合二为一”构造术映射出了一个伟大的数学与交际结合的哲理——化敌为友,敌友一家亲并非妄然。

三、统一美

数学小论文七年级关于复数的论文700字,复数的原理是什么?

统一美反映的是审美对象在形式或内容上的某种共同性、关联性或一致性,它能给人一种整体和谐的美感。数学对象的统一性通常表现为数学概念、规律、方法的统一,数学理论的统一,数学和其它科学的统一。数学理论的统一。在数学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分化和整体化两种趋势。数学理论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性趋势。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把一些空间性质简化为点、线、面、体几个抽象概念和五条公设及五条公理,并由此导致出一套雅致的演绎理论体系,显示出高度的统一性。布尔基学派的《数学原本》,用结构的思想和语言来重新整理各个数学分支,在本质上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数学的高度统一性上给人一美的启迪。

四、奇异美

18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欧拉(Euler)证明了n=3,4时费马定理成立;后来,有人证明当n<10^5是定理成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95年英国数学家AndrewWiles(安德鲁˙怀尔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108页论文解决了费马定理。

数是美的元素,数学是美丽的学科!真正的数学家把对数学的研究、追求当作有着艺术享受的快乐。“美好事物总是一种永久享受!”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数学家从他的“美人”身边拉走,他们是世界上最忠贞的情人,他们会一生许多次堕入爱河,每一次的对象都是同一个人。

复数的原理是什么?

复数概念的进化是数学史中最奇特的一章,那就是数系的历史发展完全没有按照教科书所描述的逻辑连续性。人们没有等待实数的逻辑基础建立之后,才去尝试新的征程。在数系扩张的历史过程中,往往许多中间地带尚未得到完全认识,而天才的直觉随着勇敢者的步伐已经到达了遥远的前哨阵地。

1545年,此时的欧洲人尚未完全理解负数、无理数,然而他们智力又面临一个新的“怪物”的挑战。例如卡丹在所著《重要的艺术》(1545)中提出一个问题:把10分成两部分,使其乘积为40。这需要解方程x(10-x)=40,他求得的根是5-√-15和5+√-15,然后说“不管会受到多大的良心责备,”把5+√-15和5-√-15相乘,得到25-(-15)=40。于是他说,“算术就是这样神妙地搞下去,它的目标,正如常言所说,是有精致又不中用的。”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也抛弃复根,并造出了“虚数”(imaginarynumber)这个名称。对复数的模糊认识,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的说法最有代表性:“圣灵在分析的奇观中找到了超凡的显示,这就是那个理想世界的端兆,那个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两栖物,那个我们称之为虚的—1的平方根。”

直到18世纪,数学家们对复数才稍稍建立了一些信心。因为,不管什么地方,在数学的推理中间步骤中用了复数,结果都被证明是正确的。特别是1799年,高斯(Gauss,1777-1855)关于“代数基本定理”的证明必须依赖对复数的承认,从而使复数的地位得到了近一步的巩固。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对“复数”的顾虑完全消除了。甚至在1831年,棣莫甘(DeMorgan,1806-1871)在他的著作《论数学的研究和困难》中依然认为:

"……

已经证明了记号是没有意义的,或者甚至是自相矛盾或荒唐可笑的。然而,通过这些记号,代数中极其有用的一部分便建立起来的,它依赖于一件必须用经验来检验的事实,即代数的一般规则可以应用于这些式子(复数)。

……"

我们知道,18世纪是数学史上的“英雄世纪”,人们的热情是如何发挥微积分的威力,去扩大数学的领地,没有人会对实数系和复数系的逻辑基础而操心。既然复数至少在运算法则上还是直观可靠的,那又何必去自找麻烦呢?

1797年,挪威的韦塞尔(C.Wessel,1745-1818)写了一篇论文“关于方向的分析表示”,试图利用向量来表示复数,遗憾的是这篇文章的重大价值直到1897年译成法文后,才被人们重视。瑞士人阿甘达(J.Argand,1768-1822)给出复数的一个稍微不同的几何解释。他注意到负数是正数的一个扩张,它是将方向和大小结合起来得出的,他的思路是:能否利用新增添某种新的概念来扩张实数系?在使人们接受复数方面,高斯的工作更为有效。他不仅将a+bi表示为复平面上的一点(a,b),而且阐述了复数的几何加法和乘法。他还说,如果1,-1和原来不称为正、负和虚单位,而称为直、反和侧单位,那么人们对这些数就可能不会产生种种阴暗神秘的印象。他说几何表示可以使人们对虚数真正有一个新的看法,他引进术语“复数”(complexnumber)以与虚数相对立,并用i代替。

在澄清复数概念的工作中,爱尔兰数学家哈米尔顿(Hamilton,1805–1865)是非常重要的。哈米尔顿所关心的是算术的逻辑,并不满足于几何直观。他指出:复数a+bi不是2+3意义上的一个真正的和,加号的使用是历史的偶然,而bi不能加到a上去。复数a+bi只不过是实数的有序数对(a,b),并给出了有序数对的四则运算,同时,这些运算满足结合律、交换率和分配率。在这样的观点下,不仅复数被逻辑地建立在实数的基础上,而且至今还有点神秘的-1的平方根也完全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