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求精准 课堂务实效

——参加第二届全国“高精准”语文备考研讨会总结

贾才芳

初中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初中)

按照市教科院的部署,根据学校的要求,近日,我参加了在青岛市第二中学分校举行的由《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组织的第二届全国“高精准”语文备考研讨会。会议历时一天半。期间,我听了三场主题报告和五节观摩课,参加了全部内容的学习和研讨,感觉受益匪浅,获得了多方面的启迪。

一、对高考考纲的重视和研究

听了张西玖老师等几位专家对高考考纲的解读后,感觉他们对考纲的研究极其细致,具体而微,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而且都有自己较为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对当前考纲和往年不同的地方,更是着力探讨,以期为高三备考指明方向。我个人感觉作为一线教师,按照工作的惯性,最多的时间都放在了对学生进行知识落实的方面,虽然也重视考纲,但对考纲的研究没有专家那么深入,对考纲的指导性作用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的那么深入。虽然我们也做了许多工作,譬如备课组研究考纲制定高考细目表,但对许多一线老师的影响力还不能高估。而且2017年全国语文高考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2018年的试卷肯定是稳中求变,那又会有什么新变化,这对指导我们复习有重要意义。考纲就是复习备考的精准方向,要发自内心的重视考纲,要理解透彻考纲上关于各题型的寥寥数语对学生能力上的要求并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因此,对2018年新考纲进行深度解读是高三教师不可或缺的工作。

二、对2017年语文全国卷各题型的分析

对今年高考卷的分析是指导明年高考精准备考的重要一环。今年高考语文试卷较去年有较明显的变化,我们也曾做过分析解读。但这次专家的解读还是令人耳目一新。譬如在分析了试卷上各种新的变化以后,有的专家谈到根据其个人观点认为如文学类阅读《天嚣》的个别题目的题干题表述和答案内容设置值得商榷的问题,引起部分共鸣,的确也解决了我们心中的许多困惑。经过专家的指导,我对高考题目中有变化的地方又做了深入思考,有了新的看法,现略作总结: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考查论证方法的部分

全国卷高考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历来都习惯于考查文本的内容信息,但于2017年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即首次考查“语文方法”中的“论证”“分析”。全国I、Ⅱ、III卷的第2题全都以“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为题干,全都考查“语文方法”中的“论证”方法。

比如全国I卷,既避开“论证”方法的名词术语,直接具体“分析”;又排除一项一方法,将多项内容都集中于“论证”思路;更避免一个方面的局限,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思路。A项考查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证结构,“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就是常见的从总到分、从一般到深入的论证结构。B项考查文章的立论逻辑,“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则是气候正义以正确对待与享受有限的气候容量而存在的立论逻辑。C项考查文章的内容分布,“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故意把“部分篇幅”扩大为“大量篇幅”,以让考生认识其错误,则是论证思路中的篇幅安排。D项考查全文的论证层次,“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则是全文三段内容概括后组成的论证层次。这四个选项既都指向“论证”中的一个思路中心,又依次从论证结构、立论逻辑、篇幅分布与行文层次等角度进行分析。像这样抓住一个“语文方法”从多个方面把它考深、考透,实在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的一个创举。

初中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初中)

看来,今年的备考在论述类文本“论证方法”方面还是要多出一部分练习进行强化训练。另外,我们议论文论证结构训练的相关知识对此题的解决也有相当用处。难处是不易找到有较高质量的训练题。

今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首次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种形式,2017年高考全国 = 1 * ROMAN I、Ⅱ、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全都改为非连续性文本(“央视纪录频道”“垃圾分类处理”“博物馆事业”)阅读,这无疑是一大创新。学生几乎没有见过,但是,你若仔细阅读,认真分析,三份试卷的考题都指向文本的内容信息,看似很难,实际不太难。

以全国II卷(“垃圾分类处理”)第9题为例。题干表述如下,“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只要根据题干要求,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就能答题。从“材料一”所列“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一图就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仅了解简单分类而不能践行的人也不少,因此还得增强居民的意识,形成行为习惯;从“材料二”中的“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可知,政府应当负起收集、运输等责任;由“材料二”结尾“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等语可知,大家都要尽力负责。如此根据内容信息进行加工,不难发现材料所提供的推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两方面做法:一方面是居民要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要养成垃圾分类存放与投送垃圾的行为习惯;一方面是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要负起收集、运输、处理等分类的责任,要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措施。还可以综合两方面得出总体措施:居民和政府都得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显然,这类单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题,就像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只是一般的共性化阅读,其实并不难,只要你不慌张,反而好得分。

类似的非连续性阅读只要多进行强化性训练,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3、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策略问题

如何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思维训练?通过和与会的老师们探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即抓住要害,不断层层深入追问“为什么”“怎么样”,不断发展、推理、巩固、深化自己的观点,不断拓展思考认识的广度与深度;敢于逆向思考、批判质疑。

但现实情况是:多数学生的分析始终在一个层面上滑行,缺乏论证层次。

我认为,多数学生难以做到层进分析。根本的困境是学生不知怎样展开层层“追问”。因此首要在于打开议论空间。打开议论空间,不把话说到极端,不走单极化路线,注意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这样,才议论得起来。或许我们可以从批判性思维求清晰、求理性的思考方式中寻找依托,使学生对一件事情做出更多解释,围绕关键问题进行概念的多方面的区分,理性思辨,辨出不同,析出差别。

还要让学生拥有多层对话和商讨的理念,这就更容易打开思路。

可正面对话,环环相扣,对一件事情有了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后,就基本具备直抵问题深处的可能,正面“对话”就“有米下锅”了。对话时应以“问”促“答”,以“答”引问,逐层追问,环环相扣,形成一系列富有逻辑的观点、看法。

还可对立商讨,层层深入。

可以先准确预设反方,指出它的常态,它存在是否合理,然后逐层批驳,批驳时指出常态中有谬误,合理中有局限。

总之,我们要先对所谓的“任务”做具体分析,给出更多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通过对话、商讨,层层剖析,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从而使能够使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一个较好的思维训练。

关键是学生对有些“任务话题”限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理解不透,了解不多,无话可说,这是真正的症结所在,所以让学生多读些报刊杂志,或者能读些《语文报》《中学生语文报》等,看看上边的有些评论,或许能开阔些眼界,长些见识,有利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

三、对高三语文课堂的建设

高三的语文课堂是训练的课堂,是要追求效率和实效的,是高考复习的主阵地,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张悦群老师的观摩课“新考题“论证分析”如何确定选项”、王方丽老师的“高考小说艺术特色知识与思维建构”,还是韩炳秀老师的“非连续文本复习策略”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些老师的高三训练课还有一些共同的亮点,值得借鉴。

1、课堂教学的目标都相当明确且训练落实到位。

这几节专家的课在目标设置上都是明确且单一的,就是一节课只训练一个知识点,把这一点讲透练透。讲练结合,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落实。在训练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所以我们看到学生都在课堂上训练得很充分,很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目标。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仔细阅读相关文本,重在理解分析,注重思维训练,提高做题能力。就指导学生学习活动而言,怎样有效就怎样做,绝不拘泥于形式。

2、在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中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一个总目标,高三的教学无疑也要承担这样的责任。但训练课是不宜说教、讲大道理的,而这几节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将情感教育渗透和融合在阅读与写作训练教学的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本材料和对写作材料的审题立意的辩论来达到精神成长的目的。应该说,即使是训练课,也语文味十足,在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要精研考纲,找准大方向,指导学生精准备考;要课堂为阵地,加强训练,追求实效。要训练学生准确理解、规范作答的能力,使其在明年的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