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历史?

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人民创造的历史,因为历史就是一幕幕的社会现实。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斗争连续剧,只要有人类,就会永不休止的上演下去。人类通过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不断地创造其戏典,各类角色纷纷登场表演,并把戏曲演得生龙活虎。其戏曲的内容始终是围绕着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又被消灭了的主题,反反复复波浪式的前行着、发展着。这就是我对历史的认识。

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反对不尊重历史随意篡改历史的所作所为!

回答完毕!

关于历史的议论文,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教了8年文科类课程,分享我的一点经验。

一说到历史、政治这些科目,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背。

记忆是积累基础知识必要方式,不管是学习哪个科目都是必须要做的。但多数学生会发现,虽然背的很辛苦,但考试基本不会考自己背过的内容。

现在的考试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知识迁移能力的考察,基本不会考硬背的内容。

如果还是一种单纯靠背来解决学习问题,在当下的考试环境中,是很被动的。

观察过很多“历史”学霸,发现他们基本都有一个特质,就是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很强,他们的试卷答案也许写的并不多,但是都能采到点上,分数自然不低。

下面图片分享的是我自己归纳总结的高中历思维导图,将每一学期的“历史”课本总结成10多张成思维导图,简明扼要,逻辑清晰,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加深理解理解,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因为篇幅有限,只能分享必修一部分内容,如果觉得有用,需要看高中完整版,可以关注我,到往期文章查看完整版内容。

选科选了历史、地理、生物,这样的选项有什么优缺点?

题主:好!这样的选项很一般,缺少科学性,是各种组合中较差的一种,或者说“不是最优组合”,因为这种选择就是传统偏文科的组合,即无创新也不实用。

一、高考改革的目的:

虽然是要打破原来的文理科组合,使各科组合更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

但是传统的大文科、大理科组合,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从传统意义上说——您选的这三科比较“好学”,似乎学习的难度比较小,但是我们选科的直接目的,应该是为了高中毕业考大学时,能报考一个好专业,为将来选一个好职业,为一生的系统学习和发展打个好基础。

二、实行“3+1+2”选科是:

除了数、语、外——3;还要选一门物理或历史——1;再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4门科目中选两门——2。

之所以物理、历史两科必选一门,就是基本确定了偏文科(社会科学)或偏理科(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而之所以还要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4门科目中选两门,主要是配合物理或历史科目的选择。

三、下面谈一谈您选项的优缺点:

1.优点:这种组合乍一看“从盘古开天到地壳变迁,再到万物生长、生命繁衍”,是一种有机的、系统的、联系的组合。

再一个呢,用老百姓的话说“这些科主要靠背——好学”,将来考文科类专业会比较容易。

2.缺点:一个是历史与地理、生物有点不太搭,历史是偏于社会科学领域;地理和生物是偏于自然科学领域,互相之间的关联性差、互补性弱。

将来考大学、报专业时,这种不文不理的组合,肯定不占优势。试想什么样的专业组或专业会要求或欢迎这样的科目组合呢?不容易想出来。

四、提一点建议:

根据您的选项推测——您的孩子一定是初中阶段物理、化学学得不好,并且可能长于背诵,所以才促使您选择了这样的组合,这个可以理解。

但是即使真的是这样,您的这种选项也有缺陷:

因为生物学的形态部分比较适合记忆和联想;但其核心、骨架是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学不好的学生很难学好生物学。

而地理和历史虽然分属于不同科学领域,但是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还能互相有一些“暗支撑”——还有一个学科叫“历史地理学”。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科目关联性考虑,建议您重新进行选项组合:历史、地理、政治!

根据与优点:

世界也好、中国也好,历史就是政治的历史,政治就是历史的政治;没有离开政治的历史,更没有脱离历史的政治。而历史、政治又都是承载在一定的地理渊源之上的,地理历史、地缘政治都是建立在地理结构、地缘变迁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政、史、地的组合才是客观的、科学的、最有力的文科选项。

优选科目组合的目的是:

1.将来高考时能够适合大学专业设定的选考科目,那么大学会按照什么原则确定某专业的选考科目呢?一定是科目间的内在联系和专业研学的需求!2.史、地、生的组合效果是偏文,为什么要偏文呢?偏文肯定不如全文、纯文,知识是具有系统性、关联性的,所以政、史、地的组合一定优于史、地、生的组合。3.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将来高考选专业时,政、史、地的组合一定会契合大学专业中的师范、法律、哲学、教育、管理、财经类,及有关社会科学的各类相关专业。

从以上分析看:史、地、生的组合肯定不如政、史、地的组合——无论是从科目关联性、系统性;还是学习过程中的科目互补性;还是将来报考专业的适合性上看,都建议您选择:政、史、地的组合。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

说到读史,我推荐钱穆《国史大纲》的课堂笔记版《中国通史》,这本书用十多万字的简短篇幅就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脉络梳理了一遍,是很好的史学入门读物。

既然谈到了读历史,我就简单地分享一下如何读历史类书籍。

我认为第一步是选书,我把历史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历史材料,比如二十四史、历史学研究专著等等,这类书门槛较高,一般是写给历史学者的,不太适合通识学习。

另外一种就是面向普通读者,这种书可读性比较强,笔法幽默,简洁有力,比如我们本周共读的《中国通史》。

还有诙谐历史写作的代表《明朝那些事儿》;也可以是研究某个历史细分领域,但是文字是以小说写法表现的书籍。

代表人物就是张宏杰,他的书《顽疾》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员腐败问题的,还比如研究乾隆盛世的《饥饿的盛世》。

还可以根据出版社或者出版系列来选书,个人就比较喜欢甲骨文丛书,比如讲述苏联解体《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有日本元史专家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的兴亡》,有讲述英国中世纪历史的《金雀花王朝》,这本书的译者陆大鹏翻译的其他书也推荐。

这类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性的书,阅读门槛就比单纯唠嗑式的书要高些,也更严谨些,推荐进阶阅读。

选取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后,第二步就是阅读了。对于《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等书,可读性很强,当看《故事会》读下去就行。对于稍有难度的书,个人阅读顺序是:网上的书评和简介——序言——目录——正文——书评。

有些书一上手可能有些难度,就需要把握主要脉络,可以通过网上的书评了解大概,降低自己的阅读门槛;

其次是书的序言,一般都会将书的写作背景和大概内容以及作者信息进行介绍,对阅读全书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就是正文,推荐按照顺序阅读,全书读完后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可以反复阅读某些章节,比如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某些章节我就反复阅读过好几遍。

最后是书评,阅读之后再看书评,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可以自己写书评,让不同的想法和感受碰撞出火花。

如果是外国图书翻译过来的版本,更加进阶的阅读体验是读一读英文原版,因为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删减。

第三步是阅读之后需要做复盘,读书重要,读完后的思考更加重要。阅读之后有人喜欢做笔记,有人喜欢画思维导图,这些都是很好复盘的方法。

我自己比较喜欢直接在书上批注,如果发现对某一主题非常感兴趣,就会找相关的书继续阅读。比如在拆解《极简欧洲史》时,我发现自己对标志中世纪结束的1453年很感兴趣,于是我详细阅读了《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让知识更加丰满。

简单分享了我个人读书的方法,这属于方法论,是具体的操作,在具体地行动之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读历史这种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书?”

我的回答是,读历史是无用的,但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储蓄起来的知识会在将来以一种意外的方式给你惊喜,但是这么说还是很抽象,有点云里雾里。

直到我读了钱穆的《国史大纲》,我觉得找到了一个让人信服满意的答案。

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认为读历史的人应该具有以下信念:

一、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展。)

任何国民都应该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所了解;懂历史的人都会对历史有一种温情和敬意;而保有历史温情的人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国家,身边的社会,不偏不倚;

有更多有独立思想的人,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产生的进步才是民族的进步,是和历史割不断的、有渊源的进步。

这就是钱穆对“为什么要读史”的回答。

历史方面的写作,可以去哪里找素材?

抛砖引玉,与诸位共勉。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历代官修历史。了解中国古代史,无法绕开二十四史。每一个朝代的历史都是一个大部头。业余爱好者翻阅,够翻一辈子的。

剑桥中国史、剑桥东南亚史

这是西方中国学者研究的大部头著作。集结了诸多著名学者的研究。从多角度阐述了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历史。不过,里面的一些观点存在争论。

图书馆

包括实体书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图书馆里有海量的历史资料,古籍善本。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俯身是手中书籍,抬首是莘莘学子,乃人生一大乐趣也。说不定还能遇上知音伴侣或其他历史书虫,不过书籍众人传阅,一般比较旧,要注意保护书籍以及个人卫生……

网络

理论上网络可以查询所有历史资料。历史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资料积累。这一点要感谢网络时代,查阅变得十分方便。

头条

这个不多说了,看看头条上的大神们怎么码字儿配图,怎么上青云,延年益寿。

历史研究书籍

找一些有名的历史著作,熏陶一下。古今中外,畅游一下,思路就有了。

出去旅旅游

涉及的地区,有条件可以砸钱亲自走一趟,实地了解一下,风含情水含笑,没有花钱的不对……

博物馆

各大博物馆陈列了大量文物,也是一个了解历史的过程。尤其是各种专题展览,非常直观,保证思如泉涌,基本可以说博物与历史不分家。

中学生作文辅导书籍

了解一下考点,读者就是考试,写作文不能不押题。

马路

思路没有的时候,可以轧一轧马路。轧马路是一种文体结合的活动,有助于腰椎与颈椎之间建立和谐联系,如同古代联系现代,思路是否清晰与颈椎有很大关系。

李白斗酒诗百篇

饮酒要适量,开车不喝酒。李白不喝酒也诗百篇,这是肯定的。抽烟不可取,中国历史上抽烟的学者好像只有纪晓岚……也许没喝酒能找到的素材喝酒反而找不到了……

冥想

充满禅意,乔布斯经常这样做,这招儿对于天才特别管用,可以试试。

最后,祝大家思如泉涌,笔耕不辍,文章传世,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