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学习大数据知识?

谢谢邀请!

大数据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同时也在带大数据方向的研究生,所以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学习大数据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选择学习方向,比如数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数据分析方向,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大数据开发方向,不同的学习方向需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虽然不同的学习方向往往需要学习不同的内容,但是对于零基础的学习者来说,以下三方面基础知识是都需要学习的:

第一:编程语言。不论是选择大数据分析方向还是大数据应用开发方向,掌握编程语言都是学习大数据的重要基础。目前在大数据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语言包括Java、Python、Scala、R和Go等,其中Java在Hadoop平台应用比较多,而Scala在Spark平台应用比较普遍。从目前的应用趋势来看,学习Python则是不错的选择,既可以从事大数据开发,也可以从事大数据分析。

第二:大数据平台。学习大数据知识绕不过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承载了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的核心任务,所以大数据平台研发也是目前大数据领域的重要岗位。目前Hadoop和Spark是比较适合初学者学习的大数据平台,一方面是其开源的属性,另一方面Hadoop对于硬件的要求也比较低。

第三:算法。大数据技术的核心诉求是数据价值化,而目前数据价值化的主要方式就是数据分析,所以掌握算法不仅对于数据分析岗位非常重要,对于大数据开发岗位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说,大数据产业链内大量的岗位任务都要围绕算法展开,所以掌握算法是学习大数据技术的核心任务之一。学习算法可以从一些经典的算法开始,比如kNN、决策树、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等等。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小论文范文500字参考飞机如何起飞,如何评价沈飞发布的《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

如今初级中学班主任每月补贴500,你乐意干吗?

初中班主任补助费,五百元钱每月发给;真真是个很大数目,现在物价归于哪类;费心费力好难管理,学生家长你敢得罪;动辄状告到教育局,陪礼倒歉归置一堆;有错的永远是老师,甭管有啥这法那规;班主任推上暴风眼,高风险行业有作为?

如何评价沈飞发布的《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

读过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发布在中国航空报上的,并不是论文,而是一篇泛泛之谈的文章,所以没列举什么数据。但是从这篇文章里可以读出一个意味,那就是舰载机正朝着中型化的趋势发展。原因是,美国把F-14都淘汰了,上了F-18,后面上了F-35C;俄罗斯要淘汰Su-33,上Mig-29K,法国则是上了阵风-M也是中型机。我只同意一半,飞机尺寸减小这确实是大家都追求的,但在起飞重量上反而是朝着重型化发展的。

美国淘汰F-14是因为苏联解体后没有对手,对截击和空战的需求减弱,所以换了F-18

除了美国这个例子是从中型重型战机本身的性能出发做出的取舍,其他两个都是凑数的。美国退役F-14是因为F-14的截击功能在苏联解体后显得不必要,但变后掠翼设计又给海军维修保养带来很高的代价,所以才选择退役。而俄罗斯是因为这款飞机本身缺陷就很多,而且生产线都关了,摔一架少一架,正好有印度人拿钱把Mig-29K的生产线开了,才拿过来用的。并非因为它是重型;法国则是压根就没有开发国产重型战斗机,而且法国人高傲的很,什么都要用国产,那不用阵风-M用啥?

我们来看看美国五代舰载机。F-35C的外形看起来虽然很“中型”,但实际上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31800千克。而且F-35C为了上舰,还增大了机翼面积,这使得F-35C不得不把翼尖进行折叠。要知道歼15的最大起飞重量也只有33吨,而且载弹量未必比F-35多呢。所以F-35是完全可以进入重型机范畴了。将来F-135推力进一步提升后,起飞重量还会增大。

F-35C,与F-35A最大区别是机翼面积的增大

沈飞这篇文章里还写了一个:“F/A-18E/F型有更大的机翼面积和更多的机内燃油,作战半径和空中战斗巡逻时间明显增加,F/A-18E/F型的任务半径及航程扩大了40%、续航时间延长了50%。”这难道不就是美国在逐渐追求舰载机重型化的证据吗?而且逻辑其实很简单:起飞重量越大,可以携带的弹药和燃油就越多,滞空时间和打击目标数量越多,作战效能越强。而不是追求什么中型化的趋势。

其实文章这么写,无外乎是在为FC-31上舰造势,因为FC-31就是一款“中型机”嘛。但是沈飞在FC-31项目上实际做的却是自相矛盾的。

上图是2015年中航航展上FC-31宣传口径,下图是2016珠海航展宣传口径。短短一年时间,最大起飞重量就增加了3吨,达到了28吨。且不说沈飞怎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把最大起飞重量提高了3吨的。说好的战斗机中型化趋势呢?沈飞自己就在追求重型化啊!

看中航工业自己发布的FC-311.0和FC-312.0模型,如果按一个比例尺做的话,那么FC2.0比FC1.0大了一圈。说好的重型化到中型化演变呢?

作为FC-31在舰载机项目上的对手,其实歼20完全具备上舰条件。和大家的印象不同,其实歼20的尺寸没有大家想像的大。歼20的长度大概在20.7米,翼展13米,而歼15长22.28米,翼展14.7,反而是比歼15小的。

歼20和歼16对比

我觉得沈飞与其拿舰载机中型化说事,还不如拿鸭式布局来说事。毕竟美国人做过实验,鸭式布局在舰上起飞时,为了增加升力,后缘襟翼下偏到最大,会产生低头力矩,而此时鸭翼抬头力矩不足,要借助推力矢量才能配平。而常规布局没有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只是当时在美国的验证机上存在,并不代表所有鸭式布局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否则阵风是怎么上的舰呢。

如何评价强-5飞机?

在80年代,中国拥有一支亚洲最强大的强击机部队,大约20个团的近500架强-5强击机,是中国航空反坦克作战,抵御苏联侵华装甲洪流的最有力手段。我军曾这样设想:面对苏联坦克师的进攻,如果使用从西方引进的先进反坦克集束炸弹,理论上每次出动一个团的24架强-5强击机,能消灭苏军的一个坦克营。

强-5强击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以米格-19为技术基础研制的一款攻击机。强-5首飞于上世纪60年代中旬,从1968年开始服役,但直到2012年正式停产,可谓战机中的“59”,在我国空军还没有有新式的空中支援平台服役并替代强-5的情况下,5爷还需要继续服役数年之久。

强-5是中国自制的第一代超音速攻击机,最大平飞时速为1210.23千米每小时,约合为1.12马赫,实用升限15400米,最大航程1630千米,拦截半径为250千米。作为一款成功的攻击机,强-5能够携带1.5吨的弹药,甚至在1972年强-5还成功实现了投放“狂飙一号”氢弹的实验,这也使得强-5在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国空中核打击的重要战机。

强-5的机身采用全金属半硬壳打造,发动机的型号事实上与歼-6是同款,即由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厂打造的涡喷-6发动机,其原型为2门图曼斯基RD-9,单台发动机的后燃推力超过36.7千牛,即能够为强-5提供8.27磅的推力,一般推重比在0.63上下。

和米格-19类似,强-5在很多设计方面的灵感都来自于借鉴,像是后掠式中单机翼以及上翼面的大翼刀,平尾采用斜轴全动式。在机体上,强-5使用高强度合金钢与铝合金打造而成,在强调机身坚固性的同时,还尽可能保障了战机整体的轻重量。

而火力强-5可谓一点都不差,最早型号的强-5在机头附近安装的是两门30毫米机炮,但因为后期改进,这两门30毫米机炮被撤换成机翼下方的两门北方工业23-2K型23毫米机炮,每一门机炮备弹100发。强-5拥有6个外挂点,机腹内有2个、每个机翼下方也各有2个,可以发射的导弹包括霹雳-2、、霹雳-5和霹雳-7短程空对空导弹等,另外还允许发射LJ-500型激光制导导弹。在内武器舱和舱门两侧的两个交接点还允许各挂载一枚250千克以下的炸弹,像是氢弹就是被5爷挂载在这个地方的。

最早的5爷性能并不好,和传统的苏联军机一样,容易损坏、耗油严重等都一直在困扰着其设计人员,弹载1976年研制的强-5I新版本中,部分问题得以解决,并大幅加强了航程和载弹量,这主要是强-5借鉴了歼-6战机,并重新完成了机体设计,自此之后经过强-5的不断改进,才有了我们今天依旧可靠,老当益壮的5爷。

如何才能深度学习呢?

我将从意识与潜意识层次的视角来谈学习。

有一个简单的泛读过程。

挑选一本书,粗略看,不求甚解,如果觉得不好,就淘汰。

如果觉得可以进入深度读书阶段。

深度的精读过程

刻意练习

掌握这本书的知识。【意识层次的学习】

设计知识,使它变成大脑的思维。【意识层次】

刻意实践使用

通过思维使用知识形成潜意识持有的信念,意识层次的反复修炼过程。把新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实践。

方法:大脑模拟回放、思考、行动。

自动化思维层次

意识层次掌握的东西贯彻到潜意识层次。【潜意识层次】。

深度读书的基本方法

意识层次的一些特点,学习要根据意识的特点。

单任务

串行

慢思考

计算量大

比较耗能量

前台运作

非自动化

学习一本新书,刚开始时,由于在意识层次学习东西,它只能是单任务的,串行、而且计算量大、比较费能量。

要把知识拆解成多个部分,A知识、B知识、C知识。寻找维度拆解、各个击破。

掌握一些意识层次与潜意识层次工作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去明明白白学习,并能根据意识与潜意识层次的特点,来规划和安排学习。

结论:

要达到深度学习,要了解意识层次与潜意识层次的特点,这只是深度学习其中最基础的一个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