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介绍中医药的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2. 中医双核心期刊都有什么?
  3. 为什么还有人相信中医理论可以治病,有效的不是古方和中草药吗?
  4. 为什么感觉中医成为一种信仰了?
  5. 自学中医怎么样?

介绍中医药的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医学生,和现在的中医院校教师及附属医院医生,我曾经在学校的中医书库兼职过两年,读书到现在购置的中医书籍至少有三万元钱。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体会。看中医类的书,大致分为兴趣培养期、入门期、构筑基础期、应用拔高期。

我自己对中医药的兴趣是从高中开始的,当时是在高中的地摊上买了一些旧的中药炮制书及中药图谱,便比葫芦画瓢去采集中药和尝试进行简单的炮制。因此这个阶段喜欢一些可视性很强,又能直接动手操作的。到了大学之后认认真真读过好多遍《名老中医之路》和《思考中医》,作为兴趣培养书。应该说来,当时读这两部书的时候很是兴趣高涨、血脉偾张,感觉掌握了学习中医学的捷径,而且按照这个来学,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名医。但是若干年后等我走上了讲台,我坚决反对我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前就读《思考中医》,原因无它,书中有些观点过于偏激和牵强附会,容易将没有鉴别能力的医学生带入歧途。

入门期的图书我是从四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黄帝内经》)以及四小经典(《药性赋》、《汤头歌诀》、《湖脉脉学》、《医学三字经》)入手的,没有其他的捷径,就是背诵。大学期间背诵的一些内容至今还能脱口而出,用起来得心应手。关于这套书的版本,四大经典我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经典必读丛书,四小经典我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那套“白话解”丛书。虽然问题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小编提出来的,但是平心而论,人卫的图书校勘相对严谨,错讹之处较其他出版社的书少很多。

构筑基础期还是以教材为主,尤其是方剂学教材,我始终认为方剂学才是连接中医各科的桥梁,上承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和诊断学,下启临床各科,从读书到现在方剂学我背诵了不下10遍。实际上教材是最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的中医书籍,非常适合知识框架的构建。可惜现在很多医学生盲目自卑,被社会上的杂音干扰太多,总觉得看不起自己的教材,觉得中医的教材不伦不类,甚至在教材上也有一股浓重的怀古情结,觉得解放后的教材不如民国的,新世纪的教材不如上世纪80年代的,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中医教材,我比较喜欢上海科技出版社的五版教材,因为比较简洁易读。

真正到了临床之后,我们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去看书和参考书,然后看自己学科相关的著作去精读。这个阶段有几部丛书受益很大。一部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经典临床必读丛书”,涵盖了临床各科,这套丛书除了四大经典之外,重点推荐景岳全书、医宗金鉴、温热经纬、张氏医通、临证指南医案、石室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一部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部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还有一部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最后一部主要是当做参考书来读的了。我个人读书有个局限,就是隋唐至宋代的书较少读,原因是条理性不强,很难记忆;现代医家的医案少读,因为一些医案疗效太好以至于总觉得可望不可即。这种跳跃式读书的习惯是否正确,还有待时间进一步的检验。

总之,我个人的体会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是为了能够指导解决问题。对于医学生来讲,四小经典是童子功,四大经典是基础,需要精读,其他书籍是锦上添花,在常规治疗山穷水尽的时候,能起到柳暗花明的开拓思路的效果。借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送我的一句话来结尾,“熟读百家学说,方知百家胡说”。

中医双核心期刊都有什么?

有一本比较专业的期刊是科技核心《中医药导报》主管:湖南省卫生厅,主办: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管理局,主要栏目设置是:政策导航、重大项目追踪、学术探讨、科研报告、大师讲坛、新视点、治未病与亚健康、名医学术经验、师承心悟、临床报道、专科集萃、医案医话、经典与临床、针灸推拿、影像检验与中医、方药研究、民族医药、中医药在国外、临床护理、医药管理、博士论坛、医学教育、中医药文化、乡村医生园地、医海泛舟、八面来风、书刊评介、医院风采等。用稿偏向偏向于中医、医学、中西医结合等,2000字符(3版起发),这本期刊我们合作过,操作起来还比较可以!当然了首先是要论文质量

为什么还有人相信中医理论可以治病,有效的不是古方和中草药吗?

首先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中医根植于中国文化,没有中囯文化就没有中医。中医理论源于中国文化,所以古人学医并非难事,为什么?文化!为什么古人学医没有今人学中医难呢?这就是文化断层在当下的困难。

中医针灸论文(介绍中医药的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不知有人注意到没有,历史上对医学有着重大贡献的人本来并非医者。

扁鹊:秦越人按当今的说法是宾馆的经理;仓公:淳于意是齐国管粮仓的,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或地方粮油公司经理;医圣张仲景是长沙太守,相当于当今省级行政区的军政一把手;皇普谧是学者,在学医之前已经有《帝王世纪》,《玄宴春秋》这类著作,可以说著作等身,因病学医,他学医时已经五十岁了,但并不妨碍他写出针灸学经典《针灸甲乙经》;葛洪是道士,道号“抱朴子”其著作《肘后方》至今仍可用;山中宰相陶弘景是个杂家并非医家,《神农本草经集注》也同样是经典;宋朝名医朱丹溪年近四十才学医,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傅山也同样不是医家,他的《傅青主女科》同样是非常好的专注;温病大家吴鞠通习医多年后才下决心“乃弃举子业”。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非职业医者写了这么多重要且经典的著作。

为什么?非职业医者都能够为后世留下经典?——文化,重要的事说三遍,文化文化文化。古人讲,秀才学医,笼中抓鸡。范仲淹有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学中医的首先并没有痴迷于中医,都是先痴迷于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中华文化有深刻的认同与理解,然后才被中医文化所吸引,理解中医理论自然不难。

很多反中医的人是被文化殖民了,不能理解中国文化,更无法理解中医理论。

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中医是否科学,或现科学能否解释,而是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有了文化认知,就会有文化认同,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能被西方文化所殖民。

当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认知,有文化自信,那么中医理论就不会如读天书。

有些人去中医化真正的目的是去中国化,去中国文化,最能体现中国中化,又能拿来说事的只有中医。总不能去反中国哲学,文学,反孔孟老庄,诗词歌赋有点无的放矢,反中医,以科学的名义反中医对反中华文化的人来说是个可拿来说事的抓手。

所以文化才是最后的竞争,且不可被反中华文化的人当枪使,这杆枪是保护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中医。

为什么感觉中医成为一种信仰了?

主要是外行对内行评价,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换句话说,从小时被西医及西方文化洗脑,没有传统文化的修养,比如一说阴阳五行就是迷信。不知道五运六气何物,不知道钢琴的韵律是如何来的。个人的悲哀不是中医的悲哀

自学中医怎么样?

自学中医,如果悟性好,又肯吃苦,又肯赔钱,还不能怕丢脸,成绩一定有。想自学的人可以烧中学,杀中学,偷中学,下问中学,质疑中学,争论中学,险中学,向对手学等学习方法。千万别拽黑学,这样前途准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