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2020年吉林省考行测备考:近五年省考议论文写作命题形式?
  2. 初中语文考试是先写作文再做其它题,还是按顺序做?
  3. 中国人均读书近8本且持续增长,2017年你读了哪些书?
  4. 申论作文题如何立意?
  5. 语文试卷上关于应用文,有哪些题型及解决办法?

2020年吉林省考行测备考:近五年省考议论文写作命题形式?

作文写作一直是大家最重视的学习模块,一方面它的分值比较高,另一方面写作类题开放性大,需要个人积累的东西比较多。每次在写完后都感觉跑题或者不明白为什么分数不高。一部分原因是大家在书写论证的过程中论证无力;另一部分原因是对于题干中给出的信息没有分析透彻,所以今天带着大家一起来整理近五年省考真题中的议论文题干信息。

吉林省甲级2019智库与人才题干:给定资料7提到“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才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给定资料,围绕“智库”这一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合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符合文体要求;4.字数800—1000字。2018城市发展题干:从给定材料出发,结合实际,以“城市?人?家”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丰富,论证合理,结构清晰,语言准确流畅;(2)符合文体要求,不可写成对策文;(3)800—1000字。2017财富观题干:从给定资料出发,结合实际,以“观念决定未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观点明确,内容丰富、论证合理、结构清晰,语言准确流畅,800—1000字。2016大国公民题干:从“给定资料”出发,结合实际,以“敬德与立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逻辑严谨,语言流畅,800—1000字。2015街头文化题干:从“给定资料”出发,结合实际,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题,写一篇观点明确、视角开阔、认识深刻的议论文。(40分)要求:(1)从“给定资料”出发,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2)内容充实,论证严谨,语言准确,800—1000字。

初中语文考试是先写作文再做其它题,还是按顺序做?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初中语文考试,考试题项往往是固定的,第一项大都为“积累与运用(也可以说“语言文字运用”)”,也可以通俗地叫做“基础题”。

第二项为“阅读与赏析”,包括古代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和记叙文阅读)。

第三项为“表达与交流”,也就是所谓的“作文”,有的地区分小作文和大作文。

例如2016无锡中考,就有小作文和大作文之别。

〔小作文〕

〔大作文〕

语文试卷为何这样设置,命题人也是考虑到学生的答题习惯及抗压能力、紧张心理……

学生刚开始答题时,必然是紧张的,不够放松,因而开篇试题比较简单,学生顺利答题后,即释放了心理压力,又活跃了思维,有利于攻克下面较难试题。

倘若一上来第一题就很难,只会加剧学生紧张心理,不利于正常发挥。

穆老师建议大家这样去答题:

??一、试卷发下来后,先整体阅览试卷,查看试卷难度,一则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二是避免少做题。

有的学生喜欢先思考作文,提前构思;有的学生则不考虑,免得影响接下来的做题。

〔穆老师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先看作文还是后看作文〕

??二、第一轮答题

先做简单题,一时想不出来或答不出来的题留在最后思考。作文一定在第一轮中写出来,避免放在最后写,草草收尾,降低作文质量。

??三、第二轮答题

先解决不会做的主观题,特别是阅读理解题,字写的好一点,多一点,答题条理清晰一点,或许多给你一分。

最后解决客观题,选择题要留在最后,因为填答题卡好填,倘若主观题留在最后,写字不方便。

??三、第三轮检查

看看是否有漏题未答?有疑问处再检查。

最后,总结一下:

第一步:总览试卷,知深浅

第二步:保证试卷做完

第三步:对于疑问处,先主观,后客观

第四步:检查试卷,避免漏答,改正错题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中国人均读书近8本且持续增长,2017年你读了哪些书?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但还是借机回答一下吧。2017年我读完了314本书,书单很长,附图如下:01怎么能读完这么多书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时,最大的疑问。其实,除了那些超厚的、经典大部头以外,只要你每天有2个小时的时间,就能读完1本书了。特别是采用一些高效阅读方法,速度和效率都会提升。不仅读的快,而且读的好。

我把我自己读书时用的20多种方法都写了出来,供你参考。点击我头像,在我主页,左下角个人提升,读书方法,就可以看到。

02在我读的这些书里,着重推荐3本第一本是《月亮与六便士》

在豆瓣上,这本书的评价是很高的,而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会被这本书的魅力所折服。真的是一本五星推荐的好书。具体我就不再多写了,相信你也听说过,赶紧去读吧。

第二本是《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都是普通人,一辈子为了工作、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比如,我相信很多人都想去旅行,但由于很多原因,始终没有成行。并不是大家不想去,而是“不能去”。因为钱,不能去;因为工作,不能去;因为家庭,不能去;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去。

但,反过来想,我们过现在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说不定是另外一个境界。

第三本是《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也被拍成了电视剧,如果你觉得看书很累,也可以看电视剧。书里关于社会与人性的探讨,真的深入人心。至少,作者思考了那些我们在普通生活中不会思考的事情。为此,相信你能在这本书中,收获不一样的感悟,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别样的思考。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欢迎【关注】,一起读书、写作、赚钱!

申论作文题如何立意?

什么叫立意呢?其实对于一篇申论作文来说它的文种就是议论文,而立意就是找文章的总分论点,可是这里的总分论点不是你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需要去材料中找的,即立意的客观性需要我们结合材料找寻,一定程度上还要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提升相应的高度。中公教育在本文中带大家去看看申论作文的立意到底如何立。

一、立意的认知

这里我们记住一个等式:立意=论点=题干限定+材料主旨=主题加观点

分别解释:立意就是我们找寻总分论点的过程

题干限定+材料主旨就是我们立意的来源

主题(这里题干经常以……为主题给定)+观点就是我们立意的表达,这里主要有两种表达:第一种主题加观点用来表达对策的写法;第二种主题加观点用来分析意义、影响、作用、价值的写法。

二、评分标准

2016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语文试卷上关于应用文,有哪些题型及解决办法?)

(1)正确:最基本要求,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论点

(2)明确:论点作为作文的“主心骨”必须所提观点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例如对还是错;

(3)深刻:文章的总分论点需要涵盖所有材料,所以观点的见解需要有高度不能是很浅表的意思表达。

三、方法

主要是三步骤:

(1)题干点睛法--破解题干限定:①全面抓取关键词:这里的关键词可以是出现的高频词,还有就是中心词,对于修饰性地词就不需要过多关注。②对关键词进行逻辑关系分析,比如2016年副省“不学礼,无以立”还有2016年市地“好政策不仅仅是满足公民的意愿,更是滋养公民的理性乃至德性”这里就告诉我们“立”靠的是“学礼”;而对于好政策的描述通过递进关系的分析更侧重于去写“理性和德性的滋养”。

(2)材料分析法--文章关键段的找取

排位赛:①题干话题的出处段②(领导、文件)观点段③全文首尾段④非作文未用段

(3)优化总分论点

四、试题解析

下面来一道试题进行巩固:

“给定资料6”中划线句子写道:“‘科技的生命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首先按照段落重要性去看一下材料6:

日前,世界知名未来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被看作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的凯文·凯利接受了采访,其间,凯利围绕着自己的《科技想要什么》等在技术思想领域的重要著作,回答了“新技术”与“人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现撮要整理如下:

a.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我想表达的是,我对技术本质的疑虑以及人与技术的矛盾关系。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技术诞生,但我们还没有理论和框架,让我们来理解科技面对的是什么。我们一直在发展科技,但我们是否要考虑:我们会不会有一天被科技征服?科技是宇宙的一部分吗?它是好的那部分吗?我们是该限制它还是要发展它?

总结:第一二自然段为材料6的第一层,它着重想要通过这个人来引出,我们的科技与人性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矛盾?还是一致。

b.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于技术的批判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这种貌似宿命的技术现实,本质上是人所无法控制的,但获得拯救的机会也恰在于此:“救赎即植根并发育于技术的本质之中。”技术元素向共生性发展,这种发展也推动我们去追逐一个古老的梦想: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自主性的同时,使集体的能力最大化。

总结: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辩证性思维告诉我们技术与人性辩证统一,它既让人无法控制,但又解放着人性。(①科学技术的意义:个人解放,自觉性就会放大。)

c.技术是进化的延伸,就像进化是宇宙的延伸那样,我们会认为技术对生命是种挑战,但事实上科技也是一种生命。技术也有像进化一样的历程,毕竟技术对宇宙、对生命都有积极的好处。技术具有生命的普遍特征,理解了技术的理论也就能理解进化论。

总结:这一自然段主要谈到科技的生命性在于科技是进化的延伸。

d.技术元素的确准备操纵物质,包括人类,重组各种内部结构,但是技术将为其注入感知能力和情感,注入更多“非工具性”的东西。我认为我们应该培养科技的感情。目前科技还不具备感情,但我认为今后我们会赋予科技感情。“科技的生命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

总结:这是我们题目出现的句子的出处段,也是对前一部分的总结,科技的的特性就是生命化与人性化。

e.科技是一种“新文化”,或者说,“科技是第三种文化”,这意味着科学家们可以直接和大众进行对话,而不是通过人文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所占领的媒体一直控制着舆论方向——他们说:“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今天,倡导“科技是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们却更倾向于绕过中间人,致力于用关注知识的读者们能够理解的形式,向公众传达他们最深邃的思想。

总结:②科技的创新为我们减少了屏障,让我们可以直接与大师对话,这样对于冲破社会结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f.在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给人类的生活和知识的认知带来极大变革,而现在,是另一个起点。今天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前的所有成果都是今天的基础。我想激励年轻人现在就是创造新事物最好的时代,不仅是互联网,对所有的领域来说,现在都是创造新事物的最好时代。创造新事物,离不开技术创新。我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特别强调一句话:科技想要的,就是人类想要的。

总结:创新对于科技,对于人类都是至关重要的,推动时代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还要去看看还没有被利用的材料5:

塑料的发明曾经给人的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塑料在垃圾中占相当一部分比例,而且大大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若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危害环境的一大公害。

汽车的尾气、空调和电冰箱中的氟利昂都在破坏大气层。埃博拉病毒的爆发和流行也使全世界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全球数以万计的原子弹更是高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世纪的信息技术将人类活动的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另一方面,就像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指出的那样,为了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物质,人们牺牲了时间和当前的快乐,只是将幸福简单地与拥有汽车、浴缸和其他机械产品的数量划上等号,芒福德将之称为“无目的的物质至上主义”。在计算速度越来越快、人工智能程度越来越高的潮流之下,人类的个性开始被故意忽略和遮蔽,陷入的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单向度技术目标的误区,有评论家因此指出:“当发展着的物质科技生产力忽略、脱离开民众精神力的时候,就会丧失它应受人控制并为人服务的真正本质,而变成与人对立的人的异化力量。”

总结:这三个自然段为材料5的第一层,其实都说到了科技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虽提供了相应的便利,但带来了很多问题:环境,安全以及到影响到人的观念,异化了的人。

观察家认为,未来科技最关键的发展方向是走人性化之路,闪烁着“人性”之光的产品将越来越多地出现,高科技产品也将被进一步赋予灵动的生命,在科技和人性之间嫁接桥梁。(与材料6中D的观点是一致的)人性化的科技反映的是人类以下的思考:科技产品如何为人服务?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一种新的积极的变化?科技如何人性化?在盲目的物质化导向这一危途中,人性化之路将赋予高科技产品以新的价值观,那就是用大写的人性的光芒去逼视高科技这一之前高贵神秘、自视甚高的怪兽,使其形秽,让普通人也能看到这中间的无知和愚蠢来。

总结:这段话也说明,科技要想扭转以上的问题,它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人性和生命。

人性化的科技因此是在科技和人文、个性化与大众化、商业目标和社会使命之间去追求平衡,这种平衡不仅是一种美,也是一种智慧和态度。

总结:看到这一句话,句式整齐的三个分句,同学们明白了,这一段材料是对以上所有材料进行的总结:要平衡三个方面:科技和人文、个性化与大众化、商业目标和社会使命(社会创业),可以作为我们的分论点去书写,所以我们这一篇材料也可以是写对策类的。

再看其他材料

材料1:科技可以解放人类,人类得以全面自由发展,和材料6①的意义相比这个意义范围更高层次进行合并。

材料2:可以在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和材料6②的意义意思一致进行合并。

材料3:科技在工业、装备上的突破与发展,科技进步就会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材料4:科技注重安全性、创新、个性化服务的发展迎来新的春天,材料3合并。

梳理材料结束;接下来是我们从文中找到的俩种分论点:

第一:(从对策方面去谈)科技+生命(人性化)

要平衡科技与人文

要平衡个性化与大众化

要平衡商业目标和社会使命

第二:(从意义发面去谈)科技+生命(人性化)

有利于人类得以自由的发展

有利于突破社会结构

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发展

以上就是申论作文题如何立意的内容,学会的点个赞~

语文试卷上关于应用文,有哪些题型及解决办法?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应用文试题首先从完成新课改的宁夏、海南两省开始,时间是2007年。从2007年一直到2016年,在全国统一卷中,题型一直保持不变。

应用文在高考试卷(全国卷)中只有一道节选阅读考题,设置了3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总分值9分,位置处于试卷的首题。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宁夏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参考答案】D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答案】C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参考答案】B

从2017年开始,全国卷应用文试卷改变了题型。这种题型到2019年保持不变。

A、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跪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B、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6.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要想从这12分中多拿分数,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做练习,掌握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