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我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怎么写要作文本的两篇半?
  2. 写一段关于鲁迅弃医从文的议论性语言?
  3. 关于劳动的议论文素材名人名言?
  4. 关于学习鲁迅的作文?
  5. 鲁迅弃医从文素材80字?

我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怎么写要作文本的两篇半?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重重黑夜;一头不屈的黑发,根根显示出与恶势力的不调和。这就是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坚强、勇敢的人。鲁迅十三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家道衰败,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于挑起生活的重担。到当铺变卖东西,买药,照顾家人等。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强。后来,他到南京,到日本学习等,都可以印证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热爱国家的人。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解剖课成绩60分而受到日本人的怀疑,认为是因为老师露题了,这让他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还有一次,他在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而一群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的片段,精神受到了很大很大的打击,从而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他弃医从文,用文字来揭露国人丑陋的灵魂,讨伐封建专制。我们都热爱祖国,但我们关键要学习鲁迅坚持正义勇于牺牲的精神。

我眼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真实不假的人。他敢怒、敢爱、敢恨、敢骂、敢笑。不做欺心之事;不弃对前妻朱安的道德责任,更爱红颜知己许广平;呵护小弟周建人有加,而对不肖的二弟周作人强忍决裂之痛;既痛斥作威作福的“洋大人”和“假洋鬼子”;也真挚地感念跨洋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恩情。他的真诚不假,是我们有些现在的人没有的。

在祖国母亲倍受创伤的旧社会,正是他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语,使多少有志的青年聚集在这位先行者的周围,跟着他的呐喊,他用自己的心血,冒着生命的危险,抱着永恒的信念引导了代代莘莘学子走上真理和正义的道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日本回归中国,从寿老先生到藤野先生,从长妈妈到闰土,从孔乙己到阿Q,鲁迅先生留下可他无限的欢笑与回忆。深深的抒情和呐喊,也许他曾彷徨,也许他曾犯下过许多的错误,但他永远不怕改正错误。他在严酷的剖析外部世界的同时,以更为严酷,甚至可以说是近乎残忍的态度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是一个严格意义的真正的人!

我们应该继续发扬鲁迅的精神,因为他的成就是用坚毅筑成的,像钢铁般的坚硬……

写一段关于鲁迅弃医从文的议论性语言?

鲁迅是近代文坛巨擘,被誉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因为汗牛充栋的作品,鲁迅被称为“文学家”。因为小说深邃的思想,指出了民族劣根性,鲁迅被称为“思想家”。因为不少杂文直指社会黑暗,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使他成为一名战士,笔就是他的武器。

终其一生,鲁迅最重要的选择应该是“弃医从文”了。他本来是留学日本学医的,目睹群众围观日俄战争期间屠戮中国人民,心灵被深深地伤害,意识到了拯救国人心灵的重要性。学医只能从肉体上去解救人们,而当时的国人却十分麻木,麻木到观看外敌屠戮同胞,鲁迅的心灵深受触动,最终决定“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跟黑暗的社会现实较劲,用手中的笔唤醒国人麻木、沉睡的心灵。

那个时候,国人文化程度高的没有多少。鲁迅上过学,而且是旅日留学生。日本曾经是中国的学生,隋唐时派员到中国学习。可从鸦片战争过后,中国逐步走上了衰退的道路。尽管有洋务运动,可甲午海战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丧失了跟西方豪强叫板的资本。先进的知识分子去国外留学,观览所在国的科学技术文化以及社会风俗,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武装自己。可在异国他乡,鲁迅却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国人围观同胞被杀头的场景,对他的心灵是很大的触动。

鲁迅是先知先觉的,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列强的强大,更在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奴性。这种奴性,是臣民对皇帝的奴性,长此以往形成了软弱可欺的劣根性。近代史上多次割地赔款、多次一败涂地,正是这个沉睡民族软弱性的体现。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选择了与黑暗的社会现实较劲,除了叫板满清政府,还要唤醒麻木了的数万万国民。

鲁迅作品的共同特征是“深刻”,一针见血。小说《狂人日记》,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申诉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启迪人们去寻找新的出路。鲁迅的很多杂文,像一把把匕首,直戳反动统治者的心窝,他本人也因此身陷被暗算的险境。看客心理、阿Q心态,鲁迅作品中折射出的劣根性,直到今天仍能让读者感到觉针芒在背。

鲁迅“弃医从文”,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正是这样的选择,为他日后成为文坛巨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没有这个选择,他或许再成功仅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无法成为在思想上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大丈夫相时而动,“弃医从文”是鲁迅作出的明智选择。

关于劳动的议论文素材名人名言?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高尔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陶铸

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米尔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卢梭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卢梭

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欧文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克思

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拉·乔乃尼奥里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

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松苏内吉

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

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拉·封丹

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苏霍姆林斯基

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高尔基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马卡连柯

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象劳动,既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高尔基

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的医生。——奥斯特洛夫斯基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乌申斯基

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麽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乌申斯基

懒惰——它是一种对待劳动态度的特殊作风。它以难以卷入工作而易于离开工作为其特点。

——杰普莉茨卡娅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班固

“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鲁迅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

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叶圣陶

关于学习鲁迅的作文?

鲁迅议论文素材(我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怎么写要作文本的两篇半?)

我最先接触到的鲁迅的作品,是那篇选在语文课本上的《少年闰士》,那时的我年龄尚幼,觉得他的语言读起来十分费解,因此并不喜欢,但那海边刺猹的美好景象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随着时光的流逝,知识的积累,渐渐地,再读起鲁迅的作品来,我便折服于他犀利的文笔之中了。

我读鲁迅,已不仅读他的作品,也读他的思想、性格。

我读他的高洁:面对黑暗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诘难,他从不屈服。他是猛士,一个勇往直前的战士;他是强者,一个不惧任何艰险的强者;他又是一片晶莹的雪,正如《雪》中所说:“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魂。”因此他笔下的雪,被赋予生命,而这生命是他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雪也就显得那样孤傲、高洁、恰似鲁迅其人。

也读他的坚韧:“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面对死于敌手的年轻人那鲜红的血,他的悲愤更加浓重了,但他化悲痛为力量,以笔代武器,向敌人讨还血债,正因为他对友人爱得深,才会对敌人恨得切,谁能说他不是一个奋然前行的猛士呢?

还读他的优默:《狂人日记》里对“吃人者”入木三分的刻画,《孔乙已》中对孔乙已迂腐固执的一面淋漓尽致的描写,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他的优默是最让我欣赏,也是最令我佩服的,他用他优默诙谐的语言,将那充满白色恐怖的年代与人性,披露得一清二白。

我读鲁迅,不仅读他的作品,也读他自已。他深刻,勇敢,坚强,他骨头最硬。读他那“一”字形的胡须,他瘦削的面颊,他一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鲁迅为了拯救整个中华民族而三改志愿,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虽然他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他一直在用他的实际行动,支持着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鲁迅当之无愧为“民族魂”。

读金庸、席绢的小燕子说可斜倚床头,随手翻来;而读鲁迅的作品,则须正襟危坐,细细咀嚼。

鲁迅弃医从文素材80字?

在最初,鲁迅认为国弱i是因为中国人的体质弱,后来,zhi他发现并非如此,还在于国人的思想麻木,这才会出现后来的狂人日记、呐喊等作品的出现。而且他也意识到当时的人最需要医治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因此写文章,从而达到在中国人的思想上得到刺激的“医效”.

扩展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