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科学论文属于说明文吗?
  2. 科技论文具有哪些特征?
  3. 期刊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有哪些?
  4. 《自然地球科学》论文称磁极正在快速移动,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5. 历史上有哪些“残忍”的科学实验?

科学论文属于说明文吗?

科学小论文500字左右初中 科学论文属于说明文吗?

不属于。

科学论文不是说明文。

科普文章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

另外,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等。科普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和社会科学联为一体。

科技论文具有哪些特征?

科研论文的特点学术性。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载体,是作者在某一科学领域中对某一课题进行潜心研究而获得的科研成果的认真表述,具有系统性和专门性。所谓学术,是指专门的、系统的学问。学术论文与一般论文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具有学术性。一般论文可以有感而发,不求系统,只在某一点上谈感想、讲心得、说体会;学术论文则不是一般的点滴体会,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而要求作者在专业上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既了解它的历史,又掌握它的学术动态,把握好自己的主攻方向,解决学术上有价值的问题。科学性。揭示所研究事物或问题的本质,阐述客观规律。一般论文只需要占有一部分材料,选取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可以比较自由地展开议论;而学术论文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规律。这就要求作者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详细地、大量地占有材料,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中发现固有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准确地表述出来。创造性。学术论文中的理论观点是作者独到的理论或见解。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表现在:选取的课题新、研究方法新、展开的角度新、取得的成果新等。作者能够站在某一学科的前沿,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捕捉住合适的研究对象,灵敏地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提出富有创见的的理论或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较之前人有创造性的进展。科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和创新。没有发现或创新的研究,或重复研究,必然造成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浪费。学术论文能够写出自己新的发现、新创造、新见解,能够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乃至填补一项空白,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对于一般研究者来说,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中小学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们不能用过高的标准要求他们论文的学术前沿水平。只要他们的论文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有新意,就应该予以肯定。所谓有新意,即能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或对别人所作出的结论进行实事求是的补充和修订,加以捍卫或否定,而且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都可以算是一家之言;只要选题有新的角度、材料上有新的发现、论证上有新的进展、观点上有新的突破或者在认识上比前人有所提高,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创造性。

期刊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有哪些?

1、为优选期刊、节省经费和馆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期刊数量众多,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把所有期刊订全,这不仅是经费不允许,馆藏空间也不允许,因此需精选质量较好的期刊订购。

核心期刊的研究最初是为图书情报部门优化馆藏服务的。利用有限的经费,选择、收藏最有价值、最大信息量的期刊,是图书情报单位要考虑的问题。许多图书馆直接或间接利用各种核心期刊表,为订购期刊服务,不仅节省了宝贵的经费,而且提高了馆藏期刊质量,用较少经费获取较多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以满足读者需求,降低拒借率。同时,它对于收藏单位确定馆藏核心期刊或馆藏重要期刊起着较大的参考作用,能指导图书情报部门通过核对核心期刊表,调整订购的刊种,并可指导图书情报部门对馆藏期刊进行合理剔除。2、为图书馆指导读者阅读提供依据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现刊20万种左右,一个科研人员,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期刊,要想将本学科范围内的期刊全部浏览或阅读一遍是不可能的。毫无疑问,任何科研人员都只能有选择地重点阅读本专业的核心文献。核心期刊可指导期刊信息服务人员向用户推荐较有价值的期刊,为用户利用较少时间获取最大信息量提供了帮助,并指导参考咨询人员选择重要期刊进行信息开发。3、为科研管理和科研机构扩大影响、提高水平服务学术机构通过鼓励本单位科研人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成果,可以提高本单位的学术地位。科研和人事管理部门可通过掌握本单位科研人员在核心期刊上的发文情况,来了解本单位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在学术界的影响,并确定学术带头人,从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用人措施,加强和改善科研管理工作。同时,科研人员通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扩大交流与影响,并通过对自身的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水平和效率。4、为期刊扩大影响,提高学术水平服务期刊编辑者,长期以来希望自己编辑的期刊以及从事的编辑工作能更多地为社会所承认,一旦他们的期刊入选核心期刊表,期刊的影响随之扩大,发行量增多,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升。同时,期刊能吸引更多的高水平来稿,进而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提高期刊的质量。尽管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尚未正式颁布官方的核心期刊表,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文件如新闻出版署《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科技期刊学术评估标准》中都已认可了核心期刊在评价期刊学术、业务水平方面的作用。5、为期刊论文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在科研成果中,研究论文占有较大比重,对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评价成为科研成果评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研究论文的评价长期以来采用专家评议来完成,由于其公正性、客观性、规范性比较差,近年来人们逐渐趋向于以期刊的质量来衡量、评价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核心期刊是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指标评选出的、审稿制度严格的、学术质量高的期刊。利用核心期刊来鉴别论文的质量,不仅能简化评价手续、提高评价效率,而且能解决因评审者研究领域不同或是外行而无法公正评价论文水平的难题。利用核心期刊评价论文质量,可供对科研人员的成果评价、专业职务评定以及评优、晋升等参考。6、为我国社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提供依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定期公布的我国科技论文年度统计分析公报,其基础工作是确定来源期刊表。该公报将科技论文分为国际、国内二种,国际以《SCI》来源期刊3000多种作为入选范围,国内以中国科技情报所选择的1000多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统计依据。目前,国内有多种版本的综合性和人文、科技版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目录,例如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以及南大版CSSCI和中科院CSCD的来源期刊,这些工作为我国学术论文统计分析典定很好的基础。7、为数据库建设提供支持现代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建设方兴未艾。而在各类型数据库中,全文数据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建设期刊全文数据库首先要确定收录期刊的范围。核心期刊所具有的特点,使得核心期刊成为全文数据库来源文献的首选。至于像SCI、CSCD、CSSCI等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事实上具有核心期刊的作用,许多单位已将这些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确定为核心期刊。

《自然地球科学》论文称磁极正在快速移动,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大家好,我是科学时光机,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直接入重点

先说结论,目前科学界给出的判断是;

磁极快速运转及翻转不会对人类及自然环境产生明显的冲击,也不会产生生物大灭绝等现象。

因为磁场的快速移动是一种地球在宇宙运转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只不过在实际翻转期内,由于磁场的快速运动转换,会对来自外界的太阳风的阻挡能力产生一定的“空档期”,或许会造成臭氧层变薄、导航和通讯效能降低、人类皮肤病几率提高以及有些动物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等问题。

但是这个“空档期”的时间较短,而且地球还有浓密的大气层保护,不会因磁场减弱、高能粒子冲击加强而对地球及其生物造成大规模的明显伤害。

所以请楼主不用担心,更何况目前只是磁极加快运转,而不是迅速翻转,即使发生磁极翻转也需要平均约25万年的时间。

当然这只是近100万年的平均值,因为距离上一次磁南极和磁北极的互换时间约是70多万年前。

也就是说,即使在剩余的30万年内,平均每10万年互换一次,我们的后100代人也不会遇到,所以现在就该吃吃,该喝喝,尽情享受人生吧。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能对你的提问有帮助。

历史上有哪些“残忍”的科学实验?

这是一个想想就让人“胃疼”的实验,估计很多人看了会觉得不舒服。

1822年6月6日,19岁的男孩亚历西斯·圣·马丁,因为同事的猎枪走火不幸被击中。他的伤势非常严重,子弹穿透了左胸腹部,肋骨、肺和胃都损伤严重。鉴于这种情况,当地军队的外科医生威廉·鲍芒被请来做手术。

因为身处美国东北部的一个偏僻小镇上,医疗资源很薄弱,鲍芒医生只能简单手术并包扎伤口,他无法保证救活这个年轻人。但是,马丁的情况似乎没有这么糟,他撑了下来。

鲍芒医生于是把马丁带到了军营医院,希望能治好这个年轻人。在医生的细心照料下,原本没有生还希望的马丁,还真奇迹般的恢复了健康——只不过他的胃部有一个伤口,一直无法愈合。

这意味着,鲍芒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马丁胃里的情况。

治疗持续了几年时间,在此期间,鲍芒医生一直坚持亲自治疗,并且利用马丁的胃部,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

比如,在对伤口进行换药的时候,马丁胃部的胃粘膜有时候会“跑”出来,就像脱肛一样,鲍芒医生就轻轻的将其推回去,马丁没有感觉到疼痛。于是,鲍芒医生又把硝酸银溶液滴在胃粘膜上,马丁也只是有轻微不适——这就意味着,人类的胃并非一个非常敏感的器官。

更震撼的是,因为肉眼可见马丁胃部的情况,所以鲍芒医生能看到整个消化过程。他可以用漏斗把水和食物直接放到马丁的胃里,也能把胃里的东西抽出来研究……据说,鲍芒医生还把一块生牛肉放在马丁的胃里,发现在5个小时内就被消化完了。

就这样,从1825年到1833年,鲍芒医生通过观察实验,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最终完成了著作《胃液的实验与观察以及消化生理》。在这本著作中,鲍芒医生有了很多发现,比如胃液中存在盐酸、外界刺激会影响胃的运动、不同食物的消化和排空时间……

至于这个年轻人马丁,确实很“强大”。

(老年的马丁和妻子)

他其实是加拿大人,被美国的毛皮公司雇佣,在边境运送毛皮。所以,他在美国没有亲戚朋友,鲍芒医生应该算是他最亲近的人了。另外,马丁其实没什么钱,所以一开始的医疗费用,都是靠当地人的资助。后来钱用完了,鲍芒医生就把他接到了自己家里,继续照顾治疗。

马丁也不愿意成为实验对象,他曾经回到加拿大,虽然生活贫困,但还是结婚生子了。几年后,鲍芒医生又找到了马丁,雇佣他作为自己的观察对象,一直到1833年实验结束。

可能有人觉得,肚子上有一个洞,就不怕胃酸漏到腹腔或者外面?首先吧,他胃部的伤口已经和胸腔外面的伤口粘连在一起,长在了一起,这就不用担心胃酸漏到腹腔了。但是,还是要小心漏到外面的,所以马丁平时只能拿纱布或者木塞之类的物品,堵住伤口。当然,也正是因为强大的胃酸,才让他免于受到外界细菌感染……

不过,马丁还是要小心生活才行,毕竟一弯腰胃酸就能漏出来,至于马丁到底是怎么生活,怎么结婚生子……没查到相关的资料,我也很好奇。

马丁就这么坚强的活到了86岁高龄,太坚强了。

总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扒开衣服就能在肚子上看到一个洞,手电筒一照,就能看到里面正在消化的食物,还真有点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