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让学生背作文,考试让学生直接搬运,这方法可取吗?

对不擅长写作的学生来说,这种背作文的做法,还是很可取的。

不要背会一篇,而要背会三篇,背会三篇就基本上可以在考试的时候用上了。当然,这三篇一定是中考满分作文,一定是情真意切的生动的记叙文。到考试的时候,改头换面,按照主题改一下开头和结尾点题即可。好作文不是在考场上写出来的,是在考前准备出来的,包括满分作文。所以,考试的时候,写作文就等于在默写,是很容易的事,就看你在考前是否下过了一番功夫。

当然,如果你有写作的神力,下笔如有神,考前不用准备,在考场上就可以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那就另说了。如果你还有些害怕写作,你不妨在考前准备三篇作文,或许作文就真的可以得个高分!

有的同学担心自己背会的三篇作文改卷老师可能见过,你根本不用这样担心。一是好文章浩如烟海,改卷老师不可能见过;二是即使见过了,因为是好文章,改卷老师也不会改成低分的,更不会提交到改卷组长那里,因为他怕麻烦。

所以,不擅长写作文的学生,可以在考前背上三篇作文,考试的时候真的可以得高分。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虽然有些夸张,但去借鉴一下范文,还是很有必要的。

初中语文议论文考点?如何写好语文作文?作文优秀的要素有哪些?

在写中学作文时,应该如何拟出亮眼的标题?

一、妙用修辞?

1、比喻?拟题常用的修辞格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比喻,比喻的功效是使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近几年作文中有很多用比喻手法拟出的优秀作文题目,如“生命是朵常开不败的花”,一个形象的比喻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盎然的诗意。

?2、比拟?在标题中运用拟人或拟物的手法,即把物人化或是把人物化,把甲物拟作乙物。恰当地运用比拟可使标题具有思维的跳跃性,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如“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一标题,将语文人格化,把对语文的炽热、浓郁的情感真切地呈现了出来。?

3、对偶?对偶形式上对仗工整,韵律优美,节奏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以“对偶”手法拟定标题,往往能出奇制胜,如以下作文标题:“雨润万物,馨香满天”“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等,都采用了对偶方式命题,既展示了文采,又突出了语言的创新,可谓一举两得。?

4、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衬托、比较,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更利于展示文章的内蕴。如“忘记与铭记”“灵动与沉稳”等标题,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为辩证地分析问题确定了立足点。?

二、化用、引用拟题法古典诗词佳句、当今流行歌词、俗语、成语、名言警句、广告词等,经典、别致,引用或化用后以之为标题,既浓缩凝练,又可收到诗情画意、富哲理韵味、幽默趣味等不同凡响的效果。

1、引用、化用诗词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层出不穷的当代诗作精品中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和丰厚的内涵底蕴,以此来做题目,既展示了考生的文学修养,又不落俗套,清新别致、韵味悠长。“怎一‘情’字了得”“别人的风景你的梦”等标题分别套用、化用了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卞之琳的《断章》中的诗句,文题富有文采。

2、引用、化用歌词、广告词标题中恰当地引用或化用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经典歌词、广告词,既能起到言简意赅、雅俗共赏的效果,也能彰显文章的情趣。

3、引用、化用俗语、成语、名言警句等用这些生命力强、影响力极大的句子来做文章的题目,暗含旨趣,妙化无痕,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江山易改,本性可移”一改约定俗成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标题在立意上声势夺人,别具一格。这样的化用使标题别有一番洞天,自有道不尽的奥妙。

4、引用、化用名作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书名(篇名)、影视作品名巧妙引用或改装,用经典之瓶装创新之酒,别出心裁,定有出奇制胜之功效,如“行者无疆”引用余秋雨的名篇,为文章点明“我们依然在行走,行走在消逝中,消逝在行走中,永远不停息”的题旨作足了铺垫。利用熟知的名著名篇拟题,不但体现了丰厚的积累,也体现了扎实的语言功底,再现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学画面,实属难得。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你怎么看?

这个作文题目出得很一般。

首先材料里说的疫情密切了人们的联系并不妥帖,让人感觉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勉强要与材料中的疫情拉开距离做对比。

其所设主题古板无趣,了无新意,而且严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作文题最不应该出成政治题,要尽可能让学生自由表达。

如何写好语文作文?作文优秀的要素有哪些?

作文优秀的要素很多,最基本的是真情实感。如果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无病呻吟,假大空,废话连篇,那就什么意义也没有了,也没有人愿意看。

所以教学生作文,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感动,培养一颗善感的心,逐渐培养出一种情怀。学生有了一颗感恩的心,学会了感动,初步具有了一种情怀,他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灵魂,才会有真情实感,才会感动老师感动读者。“真”是最打动人心的元素,“善”最能引起共鸣,“美”最能给人享受。

其次要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那些感动人心的人和事,从中去挖掘作文的素材。只有那些感动过自己的素材,才有可能感动读者,只有作者自己真正被感动过,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

还要要求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除了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还要大量读书,勤做读书笔记,从书本中去学习领悟作文的方法。

还要适当教一点写作技巧,争取扬长避短,以小见大,把文章写得轻松厚重,富有哲理。

好了,又说多了,就此打住。

(图片来自网络)

初中语文的命题作文该如何审题?

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一)短语或句子的命题作文:用析词法,注意“六审”。

1、审中心:要善于锁定题目最核心的词语,即中心词。

如《善良的谎言》《成长的烦恼》《我眼中的色彩》等。

2、审对象:要明确写作的对象。

如《少年不知愁滋味》《最敬爱的人》《我的快乐之旅》等。

3、审范围: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词。

如《美丽的瞬间》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前……现在”这样娓娓道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家里……街头”写上好几幕。同学们特别要注意题目里的:

(1)时间词,如“一天”“冬天”。

(2)地点词,如“校园”“窗外”。

(3)数量词,如“那一天”“一件事”“第二次”等。

4、审修饰词:副词初看不起眼,其实很重要。这两年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实”“依然”“真”“也”“最”。

如《门其实开着》《其实很快乐》“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

再如《我依然____》“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

再如《下雨天,真好》《____,真有趣》,“真”字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

《有时,我也想____》,“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怎么样。

《我最好的朋友》,“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确定后这才是“最”,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

5、审句式:有些作文题是以句子的形式呈现的,前后两个分句有着因与果、现象与原因等的逻辑联系。

如《我参与,我快乐》因为“参与”所以“快乐”,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是“快乐”的原因,“快乐”是“参与”后必然的情绪反映。你行文时,就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联系,既描述“参与”的过程和细节,也抒发“快乐”的情绪和感悟,两者缺一不可,只写一点,都不完整。

6、审人称:初中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

如《我眼中的色彩》《我依然____》。再如《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你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的口吻就有特别要求,强调倾诉性。

若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这帮人》《那一刻,我们……》,这类作文你就不能太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们”,突出群体。

(二)比喻义或概念抽象的题目:虚题实做法。

近两年,比喻入题、象征入题的现象很普遍。这样的题目要审清题目的比喻义和象征义。我们要善于由虚到实,把题目里的比喻词跟自己成长的具体感悟链接起来,做到虚题实做。

注意如果是比喻义题,本体是写作对象。

1、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本体和喻体,本体是写作对象。

《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小鸟》

“我”——本体——写作对象

2、如果题目中只出现喻体,没有本体,找到本体是写作对象。

《心中的彩虹》

“彩虹”(喻体)——身残志坚的廖智(本体即写作对象)

3、如果比喻题是动宾结构,整道题可能是一件事,整道题是写作对象。

《翻过那座山》——克服困难的事情(写作对象)

“山”(喻体)——困难、挫折(本体)

“翻过”——克服

《收集阳光》——感受友情的事情(写作对象)

“阳光”(喻体)——友情(本体)

“收集”——感受

还有些作文题,虽然不是比喻类的,但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以把握,怎样写好这类题目呢?将这类比较大、比较虚的题目化为比较小、比较实的题目即可。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总之,各行各业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三)独字或独词的命题作文:添枝加叶法。

运用添枝加叶法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补充的条件一般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越具体越好。补充题目后,能从小处着眼,可以以小见大来写。

如题目《风景》,可在原题目前面加上“大自然的”“小院的”“学校的”等新条件,题目的意思更明白了,文章就容易把握得多了。但若在原题目前面加“祖国的”,题目仍很宽泛,写时就不好把握了。

2、如果命题者没有附加要求,补充时可以使原题以写人为主,也可以使原题以写事为主。

如《哭笑不得》可以填补成《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

3、补充的位置可在原题目之前或之后,但不得擅自改变原题目,只能在草稿纸上或心中进行填补。

(四)材料加命题的题目:抓上位语意法和分析角度法。

有的材料作文,材料往往限制了写作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角度,或是列举了若干下位语意后,归结出一个最上位的语意作为提示语,放在材料的最后,此时就应该抓住这最上位的语意立意写作。

如: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欣赏一朵花的开放,可以看到生命的灿烂;欣赏一只蜗牛的攀爬,可以看到生命的坚韧;欣赏朋友,可以看到生命的美好;欣赏对手,可以看到生命的宽容……欣赏一切值得我们欣赏的东西,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

请以“欣赏”为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此题中,材料就限制了欣赏的对象(是什么),欣赏的意义(为什么)两个写作角度,最后一句话就是材料的最上位语意,是命题人的意图的集中体现,就是命意句,也就是学生审题立意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