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如何评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2. 期刊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有哪些?
  3. 如何提出一个好的自然科学类问题?
  4. 研究生发表论文都是那些,难不难发表?
  5. 在《自然》,《科学》这样顶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有多难?

如何评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科学小论文100字八年级(在《自然》,《科学》这样顶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有多难?)

社会向前发展,当属历史必然。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些不合理社会现象也是必然,看似不合理,但他却有存在的土壤,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形态所决定的。

期刊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有哪些?

1、为优选期刊、节省经费和馆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期刊数量众多,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把所有期刊订全,这不仅是经费不允许,馆藏空间也不允许,因此需精选质量较好的期刊订购。

核心期刊的研究最初是为图书情报部门优化馆藏服务的。利用有限的经费,选择、收藏最有价值、最大信息量的期刊,是图书情报单位要考虑的问题。许多图书馆直接或间接利用各种核心期刊表,为订购期刊服务,不仅节省了宝贵的经费,而且提高了馆藏期刊质量,用较少经费获取较多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以满足读者需求,降低拒借率。同时,它对于收藏单位确定馆藏核心期刊或馆藏重要期刊起着较大的参考作用,能指导图书情报部门通过核对核心期刊表,调整订购的刊种,并可指导图书情报部门对馆藏期刊进行合理剔除。2、为图书馆指导读者阅读提供依据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现刊20万种左右,一个科研人员,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期刊,要想将本学科范围内的期刊全部浏览或阅读一遍是不可能的。毫无疑问,任何科研人员都只能有选择地重点阅读本专业的核心文献。核心期刊可指导期刊信息服务人员向用户推荐较有价值的期刊,为用户利用较少时间获取最大信息量提供了帮助,并指导参考咨询人员选择重要期刊进行信息开发。3、为科研管理和科研机构扩大影响、提高水平服务学术机构通过鼓励本单位科研人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成果,可以提高本单位的学术地位。科研和人事管理部门可通过掌握本单位科研人员在核心期刊上的发文情况,来了解本单位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在学术界的影响,并确定学术带头人,从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用人措施,加强和改善科研管理工作。同时,科研人员通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扩大交流与影响,并通过对自身的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水平和效率。4、为期刊扩大影响,提高学术水平服务期刊编辑者,长期以来希望自己编辑的期刊以及从事的编辑工作能更多地为社会所承认,一旦他们的期刊入选核心期刊表,期刊的影响随之扩大,发行量增多,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升。同时,期刊能吸引更多的高水平来稿,进而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提高期刊的质量。尽管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尚未正式颁布官方的核心期刊表,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文件如新闻出版署《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科技期刊学术评估标准》中都已认可了核心期刊在评价期刊学术、业务水平方面的作用。5、为期刊论文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在科研成果中,研究论文占有较大比重,对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评价成为科研成果评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研究论文的评价长期以来采用专家评议来完成,由于其公正性、客观性、规范性比较差,近年来人们逐渐趋向于以期刊的质量来衡量、评价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核心期刊是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指标评选出的、审稿制度严格的、学术质量高的期刊。利用核心期刊来鉴别论文的质量,不仅能简化评价手续、提高评价效率,而且能解决因评审者研究领域不同或是外行而无法公正评价论文水平的难题。利用核心期刊评价论文质量,可供对科研人员的成果评价、专业职务评定以及评优、晋升等参考。6、为我国社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提供依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定期公布的我国科技论文年度统计分析公报,其基础工作是确定来源期刊表。该公报将科技论文分为国际、国内二种,国际以《SCI》来源期刊3000多种作为入选范围,国内以中国科技情报所选择的1000多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统计依据。目前,国内有多种版本的综合性和人文、科技版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目录,例如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以及南大版CSSCI和中科院CSCD的来源期刊,这些工作为我国学术论文统计分析典定很好的基础。7、为数据库建设提供支持现代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建设方兴未艾。而在各类型数据库中,全文数据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建设期刊全文数据库首先要确定收录期刊的范围。核心期刊所具有的特点,使得核心期刊成为全文数据库来源文献的首选。至于像SCI、CSCD、CSSCI等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事实上具有核心期刊的作用,许多单位已将这些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确定为核心期刊。

如何提出一个好的自然科学类问题?

转载自蒋高明《如何提出科学问题》

蒋高明,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4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平邑县,1985年在山东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3年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英国的LiverpoolUniversity进行访问研究,1995年至199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圈二号研究中心高访学者。现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城市组委员、联合国大学SUMAMAD计划国际咨询专家、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编委,《植物学报》副主编。迄今发表论著200余篇(部),SCI收录刊物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已培养了37名硕士、博士、博士后。毕业生中,10人出国深造,13人在中国科学院工作,8人进入大学任教,3人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10人晋升副研究员或副教授,9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全程培养了中科院植物所第一个外国留学生,并培养了德国、法国、美国、伊朗等进修生5人。目前,正在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8人。2009年9月14日,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蒋高明教授做客互动百科访谈室,因雀巢婴幼儿食品含转基因成份事件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为此特意对转基因食品做出了相关知识解答。

编注:蒋老师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在科研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所以我就不班门弄斧了。直接把他的文章附在这,希望大家受益!

***再次重申,只限于学习,不可做其它用途。

“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审理来自国内外的论文稿件和基金项目,也经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该文章有发表的价值吗?该项目值得资助吗?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要看论文作者或者基金申请者到底想干什么,他们是否提出了值得发表或者值得资助的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在人类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问就要答,问题产生了,自然就要找到答案。当前的学科越来越细致,对科学的认知也越来越系统、越来越仔细了。有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些则依然没有解决好。只要有人类存在,有科学家群体的存在,科学问题是永远解决不完的。

提出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因此,科学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很多论文值得发表或者很多项目值得资助,都是他们提出了很好的科学问题,并有了探索科学问题的途径(技术路线),或有较好的实验结果,或有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如果按照这样严格的标准来判断,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已经完成的论文,或者正在审理中的项目,很多还是没有抓到科学问题的实质。

中国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以百万计,动用的研究经费也达万亿元。理论上,人类能够想到的科学问题,中国人都想到了,能够解决的也都解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发表大量论文和申请大量资助苍白无力的结果是,科学家拟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或者问题解决得越来越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呢?这是因为当前的许多文章发表或者基金都是功利的,前者是文章写好了,要找一个科学问题去发表;而后者是为了得到科研基金,临时找了个科学问题当幌子。前者目的是要发表,后者则是要钱。这样功利思想驱动下的科学研究,恐怕难以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也难以解决科学问题。

那么,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呢?据笔者粗浅的理解,不外乎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科学问题来自人类的好奇心。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好问一个为什么。重力的发现、元素的发现、蒸汽理论的发现、细胞的发现及进化论的发现等,都是人类好奇的结果。如果没有了这颗好奇心,可能就难以提出问题,很多都是习以为常,那么结果就是庸俗的人碌碌无为一辈子,也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家。因此,对于以科学为职业的研究人员来说,总是保留一份好奇心是非常必要的。人类往往在孩提时代最好奇,也总有稀奇古怪的想法,而提出的问题也难以回答。像当年两小儿辩日,就难倒很有学问的孔子,今天解释起来还需要很多物理与光学知识。如果有孩子问我鼻孔眼儿为什么朝下而不冲天长,这样的问题也很难一两句话说明白。好多孩子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要准确回答,恐怕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难以说清楚,只能找个借口混蒙过去。

第二,科学问题来自实践,来自生活。实际上,人类是在不断地与自然打交道才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的。瓦特发现蒸汽原理,就是受到开水壶冒蒸汽的启发。实践中不断提出一些问题,也不断解决一些问题。人类衣食住行的进步都是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的。过去日行千里是不可思议的,今天日行万里也能够实现。类似的问题依然会有很多很多。电话、电视、无线电、电报、手机通讯、微博、电子邮件及微信等技术的不断更新,都是人类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数学、材料、物理、光学、计算机等领域的科学问题后才得以实现的。今后科学的进步依然会有来自实践需求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将来得更快。处于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还应从实际生活中找灵感,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不能总停留在实验室内,要走到工厂农村或大自然第一线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笔者熟悉的生态学为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物种消失、水与能源危机、气候变暖、臭氧层消失、雾霾、基因污染,无一不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解决这些问题也对生态学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现实的问题。如果生态学不顾眼前的现实问题,依然停留在纸上谈科学问题,做重复实验,只能让人笑话。

第三,科学问题来自怀疑精神。人类掌握的知识不断被同行或者后来人写进教科书,在某一特定时段,直到后来人指出其问题,那些知识都是作为科学真理而存在的。然而,科学真理也是相对的,经过不断努力,人类总能发现前人科学认知上的不足或者错误,科学就是在不断纠错中成长壮大的。被写进教科书的知识也是可以质疑的,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勇气,需要足够的功夫,不仅仅是不人云亦云而已。反之,如果不认真学基本知识,轻易对自己的研究标榜为填补国内或国际空白,都是某种无知的表现。更有很多研究,本来结论都写进教科书里去了,他们没有认真研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实际上连重复研究都算不上。科学是要经得起质疑的,那些容不得别人质疑的科学不是真的科学,是假科学。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够提出科学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很简单:他们说得对吗?

第四,科学问题来自知识积累。当前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许多科学假说、定理、原理层出不穷,有些经得起科学检验,有些则是昙花一现。这样的科学故事非常多,它们在哪里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教科书比较定论之外,就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学术刊物就是承担着负责记载并传播科研人员科学发现的,真的、好的科学发现总是有科学故事的,科学问题是引发科学家发表的动力,科学数据是其证据,科学推理则是给同行描述其科学发现是不是探讨到了问题的实质。因此,如果你要提出科学问题,就要到茫茫的文献大海里去泡,多阅读文献,多看别人怎么做,才能启发自己。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读文献了,往往从网上找一些二手文献,尽管毕业论文上赫然列出了一两百篇文献,但有些也只有看看题目而已,并没有认真研究。这些都不是做科学研究的态度,也不会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只有自己真的入迷了,对大量文献了如指掌了,所设计出来的实验才有发表的价值,申请基金也才有中的可能性。

第五,科学问题来自知识交流。火花依靠碰撞而产生,如两块石头碰撞就是硬碰硬,这样的火花如何产生呢?显然是在人的交流中产生。文献是死的,人是活的。多与人打交道,就会不断受到启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仅仅是同行,可能外行提出的问题更值得注意。因此,要想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就要多参加学术活动,多听多问。当问题多到成为一团乱麻的时候,再听一些高人点拨一下,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科学研究是大脑劳动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科学理论,阅读了大量文献,并注重实际,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才不会轻易放过一个科学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

总之,科学问题不是为问题而提出的,它不是功利的产物,而是严肃且辛苦的科学劳动的产物。作科学研究,往往提出科学问题最难。我们在研究中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建议新入道的同行尤其年轻的研究生们多多想想这个问题。”

研究生发表论文都是那些,难不难发表?

?高校专业那些事?为你分析,分享解惑

研究生毕业都要发论文,一般最低要求是公开发论文,要求高一点的是核心期刊,而博士一般毕业都要求发表SCI,这个SCI可是一把利器,今天咱就来讲讲sci的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啥是sci。为啥现在sci地位这么高。sci可以说是一个比四大发明还要厉害的发明。

什么是sci

SCI并不是一份学术杂志,也不是期刊,而是一个目录,相当于咱大学排行榜一样,SCI全名叫ScientificCitationIndex,翻译成咱中国话就是《科学引文索引》),这个录取收录的论文就被成为SCI论文,有些期刊比较高级,是全文收录,就是你发表到这个期刊上,是百分百都收录的,这类叫sci全文源刊,一些水平不咋样的只能部分收录,因为现在国家上通用语言是英语,因此想被收录,最好是发表到英文刊物上,中文刊物基本没人看,所以中文论文被收录的概率接近于0。

每年这个sci都有变化,有的全文源刊会被取消资格,一些质量好的学术期刊会被添加进来,颇有点咱双一流高校,搞这个末尾淘汰制度国外很多sci源刊里面文章全是中国人发的。

南京大学最早引进了sci

国内最早玩sci的不是清华大学,也不是北京大学,而是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国际眼光很高,在80年代就开始要求博士、教授发表sci期刊,当全国人民都不知道这个名词的时候,南京大学的sci已经是全国第一,而且一个高校的sci数量相当于后面所有高校数量的总和。

所以在90年代的大学排行榜上,南京大学曾经当过第一。因为sci,南京大学在国际上学术声誉很高。

要知道当时南京大学因为历史的原因在国内是不被重视的,在国家第一批6所中国重点大学,第二批16所重点大学都没有入选,直到1960年64所全国重点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才入选。

这个sci大法宝一放出来,南京大学一跃成为国内顶级院校,其他大学纷纷跟进。要知道90年代,很多毕业的博士都没听说这高科技,很多院士都没发过sci。等中国高校都意识到这个法宝后,纷纷要求博士毕业都得发sci。

基本上可以说现在只要是985顶级博士,发论文水平都超过了七八十年代的院士了。不发表个十篇八篇sci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优秀博士。

sci把中国科研推向世界,也偏离了正常科研

以前中国高校很多都是工科高校,注重的研发设备,并不注重发论文,只有理科才发表论文,但是现在不论理工科都一律要求sci,因为很多工科教授工程技术一窍不通,发论文却很擅长,搞化工的的挂着化学的名字在搞化学,搞医学的本质是在刷生物论文,至于搞材料的专业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

比如本行干材料的专业原来几个材料学院,比如钢铁学院,建材学院等,当年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sci论文都是国内前十名。

搞材料的专业更多:

材料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

物理系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凝聚态物理

化工系的高分子材料

电子系的电子材料,后来国内搞微电子的95%都是搞材料

化学系的功能材料,化学材料,

电气学院的,钙钛矿,太阳能

机械,计算机系等等

为啥大家都一窝蜂的搞材料啊,就一个原因就是好发论文,能发sci论文,发高质量sci论文。其实写的sci材料论文可以说和工业界的材料基本上毫无关系,纯粹为了论文而论文,一方面是中国材料工业非常落后,一方面是中国的材料方面的论文(包括高端论文)全世界第一,比欧美日所有国家加起来的总和都多几倍。

俗话,搞材料好发论文,换个参数烧一次,打磨一下,电镜一照就是一篇sci。其实施一公的结构生物,也是这个套路,照一次一篇nature/science/cell。其实这些东西对中国工业帮助都是0。曾经有个高校一篇sci奖励一万,有一个材料高手,几年刷了一百多篇。

nsc怪相

南京大学后,各个大学都开始了疯狂的sci之路,后来大家看着sci还不行,开始搞一区,二区,三区,反正最高端的就是nature/science/cell,现在评中科院院士,你要是没有这个nsc,你都不好意思当候选人。要知道中国大多数985目前都在这三大期刊上没有以第一单位身份发过论文,更别提211院校了,基本能发一篇正刊,奖励超过百万。清华大学刚(20197月底)发布一篇计算机领域nature正刊论文,还上了封面。

但是期刊架不住人多,发表到这个正刊难度太大了,没有后台关系几乎发不了,这三大期刊一看钱赚的爽,就搞一个子刊,每个领域都一大群子刊,现在发子刊难度也非常的大,能发子刊凭个教授还是没问题。咱复旦女博士就是那个子刊,任何一个高校能发一个子刊,就得赶紧宣传一下,如果是正刊,那就更不得了。

sci排行

说了半天,sci难不难?其实我告诉你,难也不难,如果你是搞计算机,电气哪就很难,如果你是搞材料,生物,化学,那就很容易。所以各个高校大力发展这个材料化学生物,因为这个是论文重地。

中科院因为基本以理学为主,博士生近2万人,所以称为sci灌水大户,每年灌水两万篇排名第一,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借着重金奖励,排名第二和第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屈居第四名和第五名的位置。

国内其他的巨无霸高校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都是sci发表论文的大户,可惜引进sci的始作俑者南京大学,跌出了十名以外,论文水平再高也架不住别人家的博士生多。

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sci虽然不是最多的,但是高质量论文却是国内第一第二,当然招生博士最多的高校就是清华北大。

最后说,5篇sci难不难,挺难的,就是烧材料发5篇也很不容易。当然也有业内人士说那个女博士的几篇论文,基本和烧材料差不多,参数一改就是一篇,实际价值都是0。

老铁们,看到这里,点个关注,点个赞

在《自然》,《科学》这样顶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有多难?

难,很难。但并不是不可能。

它有以下几个条件:

①原创。一定要原创。也即是要提出新观点,新思想。

②能解决实际问题。你提出的观点是要用来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③提出的观点符合科学逻辑。简单地说,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④你提出的观点不能跳出前人的经验或思想。否则别人无法理解。就算你是对的,别人也可能不太敢用。

这是写论文的基本点。但要做到十分不易。人家《自然》和《科学》扼守这些信条。所以,你想向其投稿必须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