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们能通过哪些渠道积累作文素材?

推荐你可以搜集一些高阶词语作为更好的作文素材

高级词汇本身来说,是我们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但是我一直觉得所谓的“高级”,并不是一些生僻的,没有别人见过的词语,这些词语在作文中用的时候,阅卷老师都不知道什么意思,那对于作文提分来说效果是不好的。

那么在我认知中的高级词汇是什么呢?

先说结论,在我认知之中,我以为,所谓的高级词汇,是一种对于客观事实的准确描述。

为什么需要高级词汇?很简单的道理,客观世界所具有的事物,和我们语言描述,不可能实现一一对应的关系。

只有名词能够一一命名,比如苹果,生梨这些存在的事物,我们会给予其命名,但是如果一些抽象的,思维的东西,我们都不能做到绝对的量化,又如何做到逐个的命名?

然而,“只有能够被描述,才能够产生深刻的思考”。如果一样东西没有一个很好的词语进行描述,我们又如何对于这个问题,产生深入的论证呢?

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的高阶词语,是我们对于思维方式的更加准确,更加具体的命名。

如果对于前面所说的东西没有看懂,没关系,我们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让大家明白:

比如我在课上非常强推的一个高阶词语,叫做“效能感”

这个词语本身来说在作文之中会有非常好的应用,同时如果能够把这个词语很好的去使用,升格很多作文的主旨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那么首先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什么叫做效能感?所谓的效能感,首先我们去查一下百度百科:

所谓的效能感,第一种是个体效能感,个体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也就是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会产生对于自己能不能做好一个行为的预估,一般是以能力为主要的方面,有些人对于自己个体效能感强大,这个时候一个人就会更加自信,他会倾向于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而有些人对于自己个体效能感比较弱小,这个时候他就会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相对较弱的期待,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用巧合,用一些外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那么某种意义来说,如果你知道了,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对于自己能力的预估这个行为是用“效能感”来表述,那么很多文章来说,你在论证的时候,就能够实现升格

那么首先效能感过低,其实已经可以指向很多题目了——

比如说第一道题目,一道上海卷的模拟卷,题目是这样的:

崇明: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那是常有的事。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所以说,以前想的越深,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

这道题目本身来说,说的内容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样的主旨。

但是如果我们细想的话,文章想叫我们写的是,我们过去只有积累的越多,我们才能够让自己灵感迸发的可能性越大。

那么接下来我们想一下,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去“踏破铁鞋”?

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于我们对于自己个人的效能感过低了。

我们觉得灵感创意本身是偶然的发生的事物,与我们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无关而与很多偶然性因素有关。

而正式因为我们对于自我能力的效能感太低,才会带来问题:我们只愿意去等待机会的到来,但是却不愿意去通过积累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那么这个时候,当题目告诉我们的是,其实很多灵感源自于我们积累的时候,更加本质的认知就在于,我们需要提高我们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期待。

再比如我们18年虹口的二模卷:

虹口区网络流行词“佛系”,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指一种怎么都行,无须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一切随缘。该词一出迅速流行,更有不少人自称佛系,有佛系追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佛系员工、佛系学生等种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的内容是关于“佛系”的,那么对于“佛系”这问题本身的认知,我们又能够在作文中得到一个非常好的观点。

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佛系”?

其实佛系背后指向的,还是我们年轻人“效能感过低”的认知实质——我们认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并不能够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对于世界的改变。

正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努力所带来的结果影响太低,所以导致了我们选择“一切随缘,无需走心”,通过内在我自我暗示性的安慰来获得内心的满足于解脱。

那么全国卷来说,这种题目也经常考

比如:

【201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那对于这道题目来说,我们要三思的还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热爱劳动了?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了?还是我们认为,在工业社会中,日新月异的科技面前,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我们对于“个人效能感”感知的削弱。

然而,如果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们就说,其实劳动本身,还是有它所具有的意义的,而我们效能感削弱带来的,是对于劳动的否定。

但是我们在当下,我们要说的,还是要热爱劳动,毕竟劳动本身是具有亲社会价值的,劳动的协作给我们人和人之间带来的由共谋而形成的聚合力,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价值。

是不是知道了如何使用“效能感”这样一个高阶词语,我们就能够真正意义上对于“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这句话本身所指向的世界观做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描述了,而当你能够描述了这样的世界观,深刻的思考也就逐渐能够产生了。

而效能感强大,会给人带来自信,但是效能感过强本身来说,却也会带来问题,就比如我们对于自己能力预估过强,会对能力之外的其他影响结果的因素予以否定。

比如我们今年2019年的上海卷,就是在说这个问题:

【2019年上海卷】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异域风格的音乐本身能够让我们对于“中国味”产生更加深刻的感受。

这个是世界观,但是为什么我们之前不知道去运用于异域音乐?其实就是在于我们对于“个人效能感”太过于强烈了。

当我们对于自己本国文化产生过度强烈的效能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生很多问题,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强大的个人效能感会让我们产生对于自我过度的自信。

而自信带来的是对于自己产生膨胀的认同——它让我们对于任何其他文化,不再以“借鉴”作为行为指向,而是以“印证”作为行为指向。

那么“印证”作为行为指向,就会带来问题——我们看到其他文化,我们一位的想要通过比较来战胜对方,从而加固自己的自信。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从其他文化中获得可取的信息与文化。

也正因此,当事实证明借鉴异域文化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文化的进步的时候,我们应该适当降低个人的效能感,我们除了要有文化自信之外,也要让自己处在一个“可以被改变”的状态之下,从而让自己拥有可以被改变的余地。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文章我们描述出了“效能感”,也实现了对于这篇文章更加深刻的论证。

个人效能感的过强和过弱所延伸出的问题有很多,而当你能够描述出效能感这一个关键名词的时候,那么接下来你作文的写作,就有了让作文变得深刻的渠道。

那么除了个人效能感之外,效能感本身来说,作为对于行为是否能够对于结果做出改变的期待,我们还能够写的,就是我们对于某一个行为,也会产生效能感的预估。

而对于行为的认知来说,我们之所以会在一些情境中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其实究其根本来说,是在于我们对于行为会产生错误的结果预期,而过于强大的,或者过于弱小的结果期盼,是我们做很多事情非理性的根源。

就比如说那些单向度的文章,其实都可以这样去论证——

比如上海去年杨浦区的二模卷:“我们那个年代的父母,在生活上花了很多的时间。譬如我盖的那床被子,现在看来多么奢侈,因为是母亲亲手绣出来的。而且母亲每个星期都会重新缝洗一次。那个年代没有洗衣机,她要到河边去洗,拿木棒槌打,被单洗完以后,用洗米水浆过,等到大太阳的时候把被单搭在竹竿上晒。我盖被子的时候,被单上就有阳光和米浆的味道。我想现在全世界买到最贵的名牌被,大概都没有那么奢侈。”——蒋勋根据上述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那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我们反思的内容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的概念,文章告诉我们,阳光和米浆的味道,是比最贵的名牌被,更奢侈的东西。

而究其根源,是在说我们对于“物质占有”所具有的效能感过强,导致了我们忽略了,这个世界上,“非物质性”的事物,那些来自于精神世界的的满足的东西,同样是能够给我们带来价值的。

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加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其实究很简单了,我们需要做的,其实是降低对于物质占有所指向的效能感,对于精神世界满足所指向的事物,产生更加强大的效能感,毕竟,精神层次的满足,也是一种与幸福相关的价值指引。

是不是这篇文章,也可以论证出来了。

类似的题目就太多了——对于物质占有效能感过强

而对于另外一些文章来说,比如和亲社会价值,社会冷漠价值相关的文章来说,其实就能够通过“效能感过弱”来解释。

比热下面一道作文题目:

18年二模上海闵行区的作文题目: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其实,我们往往不明就里,只凑了个热闹,没过多久就忘记了,成为事件的忽视者。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这篇文章指向的是什么呢?其实还是可以用效能感去解释。

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我们就可以去讲,首先第一个,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关注,而只是凑热闹?其实在于我们当下人的冷漠,而社会冷漠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互助这个行为,所指向的“效能感”的预判,过低了。

我们在当下的陌生社会中,却是很多人萍水相逢,我们互助这个行为给我们带来的行为收益在一些时间不尽如人意。

但是我们却要对于“互助”这个行为本身所指向的价值,要产生真正正确的效能感——我们要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互助与关注这个行为,却是在陌生社会中,不一定会带来直接受益,但是却会带来间接受益——关注能够带来的,是我们对于社会互助的期待做到提升,而对于社会互助的期待,是一个人执行亲社会行为的原动力。

——我之所以乐于助人,是因为我知道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会帮助我。

而当我选择凑热闹冷漠的时候,其实会带来最大伤害的,就是我们对于互助这个行为本身的期待被降低。

被降低的互助期待,最终带来的,是集体的的冷漠,而这一次冷漠的你,当你下一次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回应你的,也只会是他人的冷眼旁观。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对于互助本身来说,效能感过低,带来了冷漠,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对于互助这个行为,产生正确的效能感。

综上来说,正确的个人效能感,正确的对于行为的效能感这两个高阶描述,能够让我们对于很多文章进行认知。

而对于效能感最极致的用法,我们来看一道最难的题目——

这道题目是16年的上海浦东二模卷,题目是这样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那这道题目,首先第一个,从审题角度来说,我们会认为,文章的论点应该写的,是“顺应才是更好的审美方式”。

那么顺应应该怎么写呢?其实对于文本认知来说,也不是太难,我们也要从效能感去写,只是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效能感的写法就相对来说复杂了不少——

我们为什么做不到顺应?

其实从效能感的角度来说,是在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往往能够对于“做加法”的行为,产生效能感但是却很难以对于“不做减法”这个行为,产生效能感。

比如说,我知道,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所以我知道的是我们往往很多时候,努力会给我们人生带来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对于类似于努力这种“做加法”的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是有期待的。

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还有一个特质,在很多时候,一个行为如果“不做减法”,那就是最大的收益。

就比如如果你们老师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中途,你要给你们老师送一个保温杯。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是尽可能让自己存在感降到最低,送保温杯的过程越低调越好,在这个过程中你任何刷存在感的行为,都非但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反而还会造成影响和破坏。

那么这个情景,我们就说,“不做减法”,是最大的收益。

但是我们对于“不做减法”这个行为本身来说,是最难以产生效能感的,但是确实又有这样的情境——你做的越多,其实带来的损失就越大。

而这篇文章,“顺应”这个行为来说,也是“不做减法”。

对于庞大的自然来说,人为的任何自以为是的干扰,都会打破自然平衡,对于自然带来破坏

而这个时候,你做的越少,其实是对于自然的美的最好的保护,而这个情景,就是“不做减法”。

而之所以很多人做不到顺应,就是在于,他们对于顺应这种“不做减法”的行为,产生不了正确的效能感。而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对于“顺应”这个行为本身,产生正确的,合理的效能感。

那么如果你这样去论证,这篇文章又能够写的很深刻了。

在那一年,我一个学生,这样写这篇文章,最后作文得到了一类上。

所以类似于效能感这样的词语,才是我们所谓真正意义上的“高阶词语”。

这些词语我在课上来说还是做了很多的储备,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更新。

而如果你耐心看完这篇文章,把效能感这个概念理解到足够深刻,那么对于作文本身来说,就能够往前走一大步了。

以上

2019议论文热点素材?2019年广西高考作文?

2020江苏高考作文题被评地狱难度,你怎么看?

2020江苏高考作文,难不难咱先不说,个人是真佩服出题人。这道作文题出的有文艺气息,有时代特色,有思想境界,有现实意义,考生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语文积累,还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某种程度来说,这道题,农村孩子是吃亏的。当然,题目有很多个角度,农村孩子也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角度。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字面意思是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用来隐喻同类相吸。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观念的强化。

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同样一件事情,几乎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人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那个信息。而这些外部信息又会对内在观点产生强化,久而久之,这种观点就变得根深蒂固。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苟晶事件,有关部门已经公布了处理结果。从结果来看,苟晶夸大其词,原本上专科都困难的人,生生被她描绘成一个将来上博士当教授的学霸。

然而,结果出来后,仍然有一些人,坚持认为苟晶就是学霸,是调查组篡改了苟晶的成绩,是想息事宁人,甚至故意黑苟晶。这类人,内心往往对官家非常不信任,什么事都认为是假的,糊弄人的。这样的人也很难被说服,因为他们只愿意听自己想听的。

还有特别经典的一种情况,即韭菜们炒股。这里特指那些对股票规律稀里糊涂的人,他们喜欢上网上找股评,特别是那种预测涨跌的。而实际上,他们找这些信息,并非是为了搞清楚第二天应该怎么操作,而是在验证自己内心的判断。比如他们认为股票会涨,就会找大量会涨的证据,比如股票市盈率很低,公司业绩好或者专家说会涨等等。实际上,这些证据,不过是他们对已有观点的强化罢了,他们仍然没法正确判断未来的涨跌。

这个道理应用在教育领域是非常有用的。学生们,特别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们,会经常自己去网上寻找相关信息。他们往往有先入为主的想法,而找到的信息,也大多是契合自己心理的。比如,前段时间,豆瓣新出现了一个小组,叫“985废物引进计划”,里面全都是抱怨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艰辛和挫折,情绪是比较丧的。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可能对此没有兴趣,但一个本身就消极的人,可能对于这些内容就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些信息,可以照出他自己的影子。

所以,我们在做思想教育时,必须注意用正面的,学生又能够接受的观念,一点一点地把部分学生的观点扭转过来,不断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善。同时也要对学生接触的媒体保持警惕,避免学生接触到低俗、暴力、反社会等内容,将学生内心的坏念头,慢慢清除掉。

以上是真经站在自己角度来考虑这个话题,里面带有真经20多年来的经验和价值导向。这些,对考生来说,恐怕并不容易具有。所以,总的来说,题目还是挺难的。

2019年广西高考作文?

2019年广西高考的作文是写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内容非常的丰富,需要我们提出论论文,论据,论点以及具体的内容,才能够写好这篇作文,引经据典。

按照议论文的写作,认真的进行谋划,铺展以及得出结论,正反面两个方面进行不同的认证,才能够写出优秀的作文来,才能够取得优秀的分数,祝你好运,祝你成功考到北京大学读书成绩,人生的辉煌梦想。

江苏2019高考作文"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如何审题立意?

感谢悟空小朋友邀请。

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审题:语句之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四句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句话,核心句是“物各有性”,正是因为万物各自有其规定的内涵,才使物物分明,不至于混淆不清。为了把此番道理说清,举了两个常见之物,“水”与“盐”,这两个事物既是对第一句补充和印证,又为第2句继续阐释作了铺垫。

第二层,第2、3句。两句之间构成对比关系,重心落在后一句。“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既是对前一句话“物各有性”的强调,又与第3句构成对比,突出此材料主旨“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第三层,第4句话,由特殊到一般,盐与水调和即为盐水,酸甜苦辣调和才有百般滋味,引伸到事理,人生,由点及面,由具体到抽象,至此完成了作文的命意。

立意:物各有性,共存共生,五味调和,百味纷呈。

立意就隐含在材料之中,人生的丰富多彩,不应是“水加水,盐加盐”,一定是“酸甜苦辣咸的五味调和”。前者也许泾渭分明,但太过单调乏味,只有“刚柔相济、阴阳调和”才能尽显生命的精彩和生活的丰富。只有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让生命足够精彩,才能让人更加热爱生活。

这则材料,小的方面可以就某一个人物,某一个事件说事拉理,比如以“刚柔相济,粗中有细”的鲁智深这样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切入议题,阐释能够经受得住时间淘洗的文学形象既有其独特性,又有其丰富性,或者说正是这种丰富性才成就了文学史上“这一个”的独特魅力。

再比如说家庭,丈夫的“阳刚”,妻子的“阴柔”,夫妻互补,家庭才和睦,生活才美满。夫妻恩爱,琴琵相和,才奏出了生活的甜蜜和幸福。

大的方面立意,以国际视角站在今天“互联互通”的高度,如果学生对于近期时事热点较为关注,那么完全可以写出一篇思路开阔、纵横捭阖的大气磅礴的文章来。

综上所述,江苏今年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相比,对考生展现了无比丰富的善意,呈现给考生的材料平易亲切,内涵丰富,富含哲理,易于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说,材料里毫无陷阱,铺平垫稳,凸显主旨,学生下笔成文,并不困难。祝天下所有考生能够金榜题目,笑傲考场。

我是玉溪君,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不揣浅陋,第一时间妄议江苏高考作文,欢迎各位朋友在下面留言区评论、指点,谢谢。

高考议论文如何展开论证?

高考议论文如何展开论证?这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60分的高考作文,它的成败直接关系着高考语文的成败,因此合理安排高考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至关重要。今天我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加以分析,希望对看到的高三考生有些许帮助。

高考作文批卷,老师比较青睐的文章,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思路清晰,论证结构安排合理。

那么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该怎样安排呢?

整体结构一般采用总(提出问题)—分(分析问题)—总(得出结论)。即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这些年多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由材料入手,完成驱动的任务,表明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展开论证(采用事实或事理,既可横向展开,也可综向展开,下边我会具体分析);照应开头,重申观点。

局部结构,重点体现在分析问题部分,一般有两种结构安排,一是横向展开论证,二是纵向展开论证。(当然也有先破后立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但这种难度较大,高考作文不建议采用)。

什么是横向论证呢?就是围绕中心论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各角度平行展开,互不交叉,形成并列关系。这样论证,说理全面,条理清晰。具体写作时,把各个角度分别形成一个分论点。

【例如:根据以下材料写作:2019年3月17日,一把大火将四川宜宾城区匡时街一排老旧建筑化为灰烬,31户房屋被烧。而在当时,面对大火,居民刘泉、张梅夫妇没有忙着逃命,也没有急着抢救自己的财物,而是选择先把邻居们救出火海。刘泉救出两位独居老人,张梅救出三户邻居。等他们想起抢救自己的财物时,房子已被烧成灰烬,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多万元。张梅、刘泉两口子救人的故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有很多热心人和企业给他们捐款,夫妻俩拒绝了一切捐款。刘泉说:“我年轻,有手有脚的,慢慢挣。现在社会上困难的人多,捐给我们不如捐给那些更有需要的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向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推荐刘泉、张梅夫妇备选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对于上边这个材料,我们首先由材料确立中心论点:无私无畏,感动中国。

然后确定如下几个分论点:

一、见义勇为,他们有勇闯火海的非凡勇气。

二、救人为先,他们有舍己救人的崇高境界。

三、谢绝捐款,他们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经过这样分析后水到渠成,刘泉夫妇的行为无私无畏,值得推荐。

什么是综向论证呢?就是围绕观点,从不同层面展开议论,各层之间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这样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说理透彻深入。(具体写作时,也是设置几个分论点,不过分论点之间呈递进关系)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请以“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我们可以这样设置分论点:

一、个人能容是一种素质,可以和谐人际关系;

二、集体能容是一种成熟,可以凝聚单位人心;

三、国家能容是一种自信,可以赢得国际尊重。

有人说:“得作文者得语文天下”,而要得到作文就要合理安排论证结构,在此基础上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高考一般写议论文)

最后衷心祝愿2019年高考,所有考生沉着冷静,完美写成一篇优秀的作文,旗开得胜,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