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如何写出一篇好议论文?
  2. 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3. 语文阅读理解十三大题型解题技巧?
  4. 如何理清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5. 初中语文阅读有哪些解题技巧、套路?

如何写出一篇好议论文?

再深奥的理论性文章,都有套路可以借鉴。

学术造假被世人不齿,抄袭是不对的。但适当模仿,却是顺理成章。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任何文体,我都“抄”成功过。

不管是期刊发表的文章,还是纯粹完成老师交给的作业,无论是工科学生搞个导弹总体设计,还是中文系写出郁达夫散文中的文章结构,万变不离其宗,其实都是议论文。

什么是议论文?

用大白话解释,就是把一个听上去高大上、且用文绉绉语言描述的东西,变成像臭豆腐那样,一说名字大家都能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举个例子,题目为:古代诗词如何影响现代诗歌进程,其实说的就是所谓的诗人为什么活到现在还没灭绝。

再举个自己的例子,此前花了十个月、改了39遍的一篇文章,被某个知名杂志发表。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说制造业如何走上下坡路,我们得想办法让它变好,但直接告诉大家,谁愿意听呢?

这就是议论文的第一部分:是什么,先告诉大家,你想说的这个问题是什么,是想解决以前就有的问题,还是创造出新的文体?

为什么写议论文?

当然你会说,我也不想写,都是老师和领导布置的。但你有没有想过,老师为什么要布置?一方面,可能真的是老师他们想要教我们一些知识,但在教之前想先摸摸我们的底子,到底了解多少?

另一方面,任何领域都需要创新,呵呵,想起@菌魇的那篇文章。创新不一定都是创造,换个角度、换个说法、换个姿势,说的可能是同一件事情,但是有可能听的人是第一次听,再或者你真的写出了新意。

所以,议论文的第二部分,为什么,可以分析原因,也可以分析问题。比如,当前写作中标题党泛滥是为了博眼球啊,写诗总是写不出意境是因为无病呻吟啊之类。最主要的是,要告诉别人,为什么闲着没事干写这篇文章。当然,我这篇纯粹就是想告诉你论文怎么写。

怎么写出议论文?

这是文章的关键部分,所谓的对策建议。或许你不知道,政府工作报告中,每一句话都有出处。所谓出处,便是前人已经写过的。政府报告被认为是议论文的最高水平。当然,你们写诗的人不懂。我曾在一篇谈写作的文章里说过,文章应当总分总、三三开,其实本意是说要先搭好文章的骨架。

文章骨架,就是文章的提纲和结构。一般情况下,即便是一篇散文,都应当花一大半时间写提纲,修改三大标题,润色每个小标题。当然,我这篇写得急,没准备那么多。三大标题就是三个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每个标题下可以再分出三个小的。比如怎么写论文,一是搭提纲,二是找素材,三是填肉肉,四是去糟粕。哦,四个了,没关系,多一点也可以。

提纲搭好之后,就去找素材。百度文库、知网期刊,如果你搜不到,或者需要付费,请告诉我关键词,我帮你寻找,我有很多个付费账号。搜到的素材数量一定是要写文章的十倍以上,二十篇也不为过,每一篇里能找到那么几句,也是小确幸。

填肉部分需要技巧。这些年学术造假严重,打假力度空前,论文查重也越来越普及。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以先把所有素材堆积起来,然后按照自己的习惯重新调整顺序,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举个例子,比如“加快放管服改革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有力举措”,换成自己惯用的文字,可以这样写:振兴实体经济,需要加快放管服改革。对的,就是简单的调整一下句子成分。

最后润色部分因人而异,我的习惯是通读一遍。大声的读出来,直到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因为,通顺二字是文章的最高境界。

其实,汇报材料也好,学科作业也好,都是通常意义上的议论文。而议论文真的没有想的那么复杂。

文科生缺的,或许就是所谓逻辑。逻辑这东西也很简单,想想每天是先穿袜子还是先穿鞋,想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先写哪部分、后写哪部分了。

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议论文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其中,论点是议论文灵魂。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则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以证明或补充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提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2文章中提出中心论点,如《谈骨气》;3文章结尾出现中心论点,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3.论点的提出方式:

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谈骨气》

②名言直接做论点。《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

③名言俗语引出论点《说勤》

④先否定别人的错误观点,再提出论点。《想和做》

⑤由故事引出论点《学与问》(山里老头吃菱角的故事……)

4.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1)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

(2)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

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非常密切。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5.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例证法:以事实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它要求所举事例简明,概括,真实可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回答“事实论据或者例证法的作用”这样的问题,套路如下:

〈引证、喻证、对比论证在文中作用皆可套用如下模式〉

①举了…………的例子,证明了…………的论点/分论点/文中某一观点;②作用:使得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确,增强文章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的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引证法:

①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的论点/分论点/文中某一观点;②作用: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述带权威性,论证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对比论证的作用:先结合文章说通过……和……的对比,用来说明…………的观点;再说这样使得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

4)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的作用:先解释比喻句(结合文章,明确本体喻体)说说该比喻句说明了什么;再说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阐明道理,把深奥的道理讲得形象通俗,容易被人接受。

5、论证过程中常见结构形式:

1、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横式:常见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如《谈骨气》

2、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纵式:也就“层层深入”式,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方式来证明论点,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如《怀疑与学问》

四、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证解决“如何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问题。

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因为(论据)——所以(论点)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3“分论——总论”三种。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8.论证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议论文出题样式及答题方法:

1.找论点(论点鲜明、概括、有力、句子不是很长),一般出现位置(题目、中间、结尾、以议论表达方式出现),如找不出就需要领会作者的见解进行概括。

2.给议论文加上恰当的标题,一定要理解全文的内容,定题要联系论点,论题。

语文阅读理解十三大题型解题技巧?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如何理清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感谢题主给我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

如何理清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这个题型在中考中常见,同学们只要掌握了答题方法,得满分还是非常容易的。

那么什么是“论证思路”呢?

“论证思路“”其实就是作者在论证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

了解了什么是“论证思路”,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议论文中涉及到的“论证思路”集中题型。

在中考议论文阅读中,论证思路题一般有以下几种题型:

一种是“试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一种是分析某段的论证思路。还有一种是分析某段到某段的论证思路。

那么如何理清一轮的论证思路呢?

一、试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就是要分析全篇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我们要先看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再看每个自然段所写的是什么,然后根据每段的内容给文章分层,并写出层意,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串成一句话即可。

例如:2018年辽宁丹东中考试题《论家风》分析:这篇文章共有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由名言引出“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这一中心论点;第2自然段写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第3自然段写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第4自然段写良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源泉。234自然段因为首句结构一致,内容一致,所以把它们分为一层。这一层从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地论证了良好的家风的重要性。第5自然段总结了全文,强调了中心论点,并发出号召。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全篇文章分三层,而后我们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将这三层意思串成一句话就可以了。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本文的论证思路是:首先引用名言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接着从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良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源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论证良好家风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强化本文中心论点,并发出号召。

二、试分析某段的论证思路。

若是分析某段的论证思路,首先要看所给段落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然后根据内容进行分层并写出层意,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串成一句话即可。

例如:④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分析:这段文字一共有5句话。第1句话先提出了本段的观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第2句话和第3句话都是举例。举了词学宗师夏承焘和革命战士吴玉章一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第4句是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充当道理论据,来进一步论证观点。第5句话,则是对整段进行总结,从反面强调恒心的重要性。

那么根据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接着列举夏承焘、吴玉章一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并作出巨大贡献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然后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充当道理论据证明该段的观点,最后总结全文从反面强调恒心的重要性。

三、试分析某段到某段的论证思路。

这个题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差不多。首先看从某段到某段一共有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写的是什么,然后根据每段所写的内容,把这几个段落分层,写出层意,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串成一句话即可。

注意:写层意时,尽量要具体些。

我是#乐园老师说语文,希望我的答案让您满意!

初中语文阅读有哪些解题技巧、套路?

初中语文文体有三种,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每种文体都有它特定的答题技巧,有它既定的答题格式。

这里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例进行讲解。

一、记叙文

记叙文考点通常围绕内容概括、标题含义及作用、词语含义及作用、句子赏析、主题探究、人物形象、感悟启发题等类型。

(一)记叙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三)概括文章内容

(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结果是什么”

(四)品味题目

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示例:

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技巧:①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②再思考深层含义:主旨: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态度;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

③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①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五)句子赏析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1,修辞

朱自清先生的《春》,语言美得不经雕琢,却更质朴,打动人心。里面的修辞比比皆是,比喻,拟人,排比,随手拈来,便可尽情让学生分析。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比句轻盈有趣,具体生动,色彩鲜明。

2,用词

再说那用词,“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一词有何作用?“钻”又体现了什么?

遇到句子赏析时,注意特殊动词、形容词、叠词与拟声词等的用法,防止做题时有疏漏,而失掉相应的分数。

3,景物描写

遇到环境描写的句子,必定先要记牢环境描写的作用。

4,人物描写

(六)段落作用

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也有的是开启或引起下文,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句子的作用:

结构上:文章中间的句段连接着上下文,所以有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并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内容上:要联系中心(主题)回答。

结尾:末段一般是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或兼而有之;另外末段如果用问句结尾,不仅含蓄地点明全文主旨,升华作者的感情,还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议论文阅读技巧和套路(语文阅读理解十三大题型解题技巧?)

(七)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八)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内容分析语意的变化(主旨、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从修辞、语气、句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句式: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不能换,“××”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换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

(九)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借梦抒情等

②记叙文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十)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二、说明文

1、说明文顺序

2、说明方法

3、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具有: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说明文的语言考查上,经常会涉及到的题目是:

句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表达效果)?

(1)限定范围:词语是表示哪一类的词语——表时间、范围、程度、数量、估计,起修饰、限制作用

(2)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或者所表达的内容

(3)该词具体(准确、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怎样…”的特征、事理。

(4)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例: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答:“目前”,属于限制性词语,说明现有技术手段还不能分解夸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方法是:

(1)不能,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3)该词表时间(范围、程度、估计等),起到了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4)若删去,则与原意不符,或与事实不符,或说法太绝对,

(5)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或科学性

例:据说,这种炒豆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据说”一词能否删掉?

答:不能,“据说”是“听说”的意思,表未经考证,不确定,说明这种“炒豆芽”有可能有“强身健体的功效”,也有可能没有这功效,删去后,就变成这种炒豆芽“一定有功效”,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这个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解题方法步骤:

(1)不可以

(2)解释词语的含义

(3)该词表时间(范围、程度、估计等),起到了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4)替换后,则与原意不符或与事实不符

(5)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或科学性

例: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问:“缓解”改为“消除”,好吗?

答:不好,“缓解”是“减轻、消除”的意思,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改成“消除”意思就变为森林能够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与原意不符,“缓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所以不能替换。

这几个词语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题格式:①不能,②这几个词有先后顺序、递进关系,或与后文……内容相互照应,③具体写出各个词语的意思和相互关系。

总之,只有把阅读技巧进行详细整理,然后在做题过程中学以致用,并把做题中的难点和好的方法及时整体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在阅读上取得高分,有所突破。